夏元吉黑了臉,呵斥“開中制已運作多年,從無有問題,如何能說此制累人”
開中制不是明朝的發明創造,宋代的時候就有了,朱元璋認為這一套方法很是不錯,朝廷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邊關運輸糧食,保障了軍需,商人憑借著倉鈔到鹽使司或商人匯聚之地,轉手賣掉倉鈔大賺一筆,期間內商、水商也能大賺一筆,大家都有利可尋,洪武年間的鹽價也穩定在八文至十文,從來沒有猛增過。
朱元璋不像宋代,雖然也征收鹽稅,每年也可以得兩百來萬兩,占當時國庫收入近一半一半指的是總收入的銀子,沒折算糧食,但大明的鹽價普遍偏低,比如宋代鹽價通常是每斤五十至七十文。
縱向對比下大明,就知道朱元璋多愛護子民了。
別以為鹽價升一點點影響不大,宋代的諸多財富,就是靠鹽稅支撐起來的,這畢竟是必需品。許多王朝一遇到困難,就會調整鹽稅,百試百靈,來錢快的很。
元末的私鹽販子張士誠為啥家大業大,還不收百姓稅,人家賣鹽的,誰看得起那點糧食稅隨便扣出來點錢,買的糧食都吃不完。
鹽價高低,直接影響著民生。
唐時一家五口“三日食鹽一斤與其雜質有關”,一斤鹽按三十文計,一個月按十斤計,僅僅是一個月的花銷就是三百文。三百文啊,唐代百姓一天可賺不了宋代每日百文的工錢。
再看明代,“大口歲食鹽十二斤,小口半之。”
按照一家夫婦三個孩子的五口之家開算,一家每年需要買鹽六十斤,若以每斤十文來計,一年花費六百文,一個月花費五十文,尋常百姓家的收入來看,大致是一日半至兩日的工錢。若漲至每斤十八文,那一年就需要花費一兩單八十文,每個月折九十文,兩三日工錢。
如果后世有人告訴你,拿出一日工資買這個月的鹽,十二天的工資買一年的鹽,你會怎么想漲價之后,就是拿一個月的工資買一年吃的鹽,會不會覺得極為肉疼
但你的肉疼,卻是封建王朝中無數百姓不得不面對的日常,他們需要吃鹽,尤其是干力氣活的人,攝入鹽更多。
鹽價漲一文錢,對百姓都是壓力
朱元璋清楚這個道理,所以采取的是開中法,直接控制生產端,雖然沒有抓銷售端,但算來算去,在保留商人一定利潤的基礎上,百姓還是可以吃到低價鹽的。
而且開中法為洪武年間的北伐、邊關駐守做出了極大貢獻,節省了朝廷多少人力物力,眼下這個牙行馮成竟然大言不慚,直接將矛頭對準了開中法。
這哪里是對開中法不滿,這是挑戰太祖爺朱元璋啊。
夏元吉呵斥對方,是提醒他說話注意點,小心禍從口出。
馮成沒有多少介意,大家都是商人,扯幾句總不礙事“我也只是聽其他商人如此說,具體如何,咱也不清楚。”
就在馮成與朱允炆商談時,一個身穿皂服的衙役走了進來,也不顧馮成有客,上前就說“皇帝即將北巡,十六日會抵達揚州,這段時間鹽價調低,每斤十文。”
馮成面露難色,連忙起身“王班頭,每斤十文我們牙行可擔不起啊,店鋪收來鹽的時候已經是每斤十五文了,這不是讓我們虧本嗎”
王班頭一瞪眼“虧本是你的事,這是上面的意思,辦砸了小心你的腦袋。”
s:
明天要搬家,休一天。
嗚,等到十月告訴大家我在忙啥事,就可以理解我為啥這個月沒辦法爆更還請假了
欠下的十月與十一月都會補,說到做到。
希望大家理解。,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