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可否拼個桌,在下也是邊商。”
朱允炆起身走了過去,臉色陰郁。
陳大山與楚翰對視了一眼,聽聞是邊商,不由起身“請坐。”
朱允炆入座,陳大山讓伙計添了碗筷,才開口問“不知公子如何稱呼哦,年公子,久仰久仰。”
“你聽過我的名字”
朱允炆有些驚訝。
“呃”
陳大山郁悶了,眼前的這家伙咋不開竅這是客氣話,懂不懂啊。
朱允炆淡然一笑,轉而變得憂郁起來“哎,不知兩位兄長是哪里的邊商,今年這倉鈔不好出手啊。”
楚翰與陳大山被說中痛處,同病相憐之下,直接說了出來。
陳大山是遼東邊商,楚翰是大寧邊商,兩人都是薊州人,雖不同鄉,卻也有些鄉誼。
楚翰感嘆“我與陳兄不過是小商人,手中持倉鈔合起來也不到兩千,但這倉鈔若不出手,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啊,一旦虧了這次,那來年誰還敢做邊商。”
朱允炆眉頭緊鎖。
大明朝邊疆糧食供應有三個渠道,一是衛所自己開墾土地,軍屯。二是朝廷運輸糧食,這一點往往存在于海船能抵達的地方,如遼東。
這第三個渠道,就是開中法,是商人運輸糧食抵達邊疆衛所或城鎮。
別小看開中法之下邊商送的糧食,據洪武年數據,邊商給邊疆輸送糧食每年近二百石,這個數目是龐大的,數十萬將士就指望這里的糧食來活命呢。
比如涼州、甘肅、嘉峪關等地,那里的士兵是需要吃飯的,你說搞軍屯,讓你搞能搞出多少花樣來哪怕是把戈壁灘都算你家里,一年又能收多少糧食
軍屯對貧瘠的地區來說并不足以自給自足,朝廷不愿意也不可能每年征調幾萬幾十萬百姓給邊疆輸糧,那唯一的辦法,唯一的主體,那就是邊商。
一旦邊商利益受損,他們不干了,后果可想而知,朝廷將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去干這些活。
可百姓是要種地的,不是去送糧食的,來回一趟大半年,誰愿意干這苦差事
商人,只有為利追逐的商人
邊商這里出了問題,他們無利可圖之后,會退出,他們退出就會從根基上毀掉開中法,開中法不能正常運轉,那邊境就收不到商人送來的糧食,邊疆沒糧食就會給朝廷要,朝廷就得找人送糧食
一重重問題,一重重都是成本,歸根到底,只要大明還需要使用開中法,就必須讓邊商這一環得到利益。朱元璋如此一個小氣的老板都知道這一點,給其留下了一定的利潤空間,可現在有人不想讓邊商得利了。
“虧,要虧多少”
朱允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