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五十萬移民,八百戶四千余人顯得微不足道,以至于許多文書中并沒有提到懷遠移民,就連宋正臣那樣的人物,也只是輾轉于山東、河南、北直隸,沒有去懷遠一趟。
其他人不去,朱允炆去。
洪災已過去三年,原野上依舊可以看到被沖毀的殘敗房屋,老舊無人拜訪,野草叢生的破廟,令人安慰的是,田間晚稻長勢喜人,雖還沒到黃熟期,卻也可見稻穗飽滿。
享受稻田吹來的清風,朱允炆連日來壓抑的心情終于緩解,只要有糧食,百姓能吃得上飯,這國家就亂不了,至于貪官污吏,想辦法收拾他們就是。
“看今年年景,懷遠多半是豐收年。”
夏元吉撥弄著稻穗,笑呵呵地說。
朱允炆看著漫漫稻田,很是滿意,感嘆“百姓豐收,朝廷才能安穩啊。”
馬恩慧彎腰看著稻穗,歡喜之余不忘規勸本分“愿皇上秉持初心,珍惜民力,始終以萬民蒼生,江山社稷為重,用刑以輕,寬仁以治。”
朱允炆瞥了一眼馬恩慧,抬頭看向遠處的懷遠城“朕自是愛護百姓,只不過官吏未必如此。貪腐頑疾,不用重刑,難啊。”
貪腐問題,萬年也難破。
都說無欲則剛,可作為人,誰沒有欲
又說存天理、滅人欲,一個個張嘴閉嘴程朱理學,可天理存了,誰滅了
知縣巴結知府,知府賄賂布政使,布政使做樣子給朝廷看。一些六、七品官,也開始享受豪宅、極品茶,明里暗里的經商賺外快,還不忘借朝廷的身份搞下壟斷或半壟斷,欺壓或碾壓。
在朱允炆看來,吏治是毀滅大明的一大原因,明初雖然干掉了許多人,但貪官這東西比野草還厲害,不需要春風吹,西北風吹,也照樣長出來。
建文朝的政治算是清朗的,經過四年整飭,并沒有太大的貪官,可貪腐之路何止千萬條,一條鞭法剛執行沒多久,人家就研究出火耗,不能亂增加稅種,搜刮百姓,人家就開始鉆其他的空子,比如控制礦產,操縱鹽價,暗中經商,利益交換
這些事證明了一個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但看不到山腳下的百態,想要了解大明的真相,還得從九五至尊的高山上走下來看看。
懷遠城談不上繁華,遠不如揚州、淮安,好在城內祥和,煙火氣讓人得到撫慰,一座平靜的小城,慢慢的,挺好。
朱允炆坐在茶樓里,看著時不時過來喝完茶水的百姓,也沒見到幾個愁眉苦臉,苦大仇深的,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老漢在那里垂頭喪氣,滿臉悲催,上前一問,原來是這家伙又添了一個孫女。
兩個穿著皂服的衙役到了茶樓,周圍的百姓不僅沒有鄙視或躲避,還有幾個上前打招呼的,茶樓的掌柜更表示要免了他們的茶水錢。
“這里挺好。”
馬恩慧很喜歡這里,只有尋常與平淡的生活,沒有那么多爾虞我詐,貪腐欺壓。
朱允炆微微點頭,歇了歇腳,命人結了賬就離開了茶樓,走向西城,穿街過巷,偶是品嘗下街邊小吃,然后不著痕跡地說一句“這里可謂是路不拾遺”之類的話,就會引攤主滔滔不絕
明白了,清楚了。
懷遠城上一任知縣魏八才,在發洪水的時候占據高地龜山。班頭李武為百姓請命卻被吊起來打,大水來了,百姓被淹死不少,民變起,魏八才等人被活活打死,李武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后經朝廷委任,成為懷遠知縣。
李武知道百姓的生活有多苦,也親眼見識過百姓打死人的瘋狂與力量,自接任懷遠知縣以來,兢兢業業,處處為民,只用了三年,就將懷遠打造得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