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不奸商無所謂,朱允炆不在意。這里不靠譜的氣候導致旱澇經常到訪,指望田里的產出活命,估計二十年后這群人手里還存不了兩貫寶鈔。
養殖蓮藕是一個不錯的副業,有河船便利運輸容易,哪怕是拉到南京去也用不了多久,實在不行就在固鎮設置一個藕粉加工廠,還能解決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
藕粉這東西早在北宋時就有了,比如傳說中“寇準牌”天池藕粉s:此處天池為池塘名,不是長白山那個,南宋時期的“西湖牌”藕粉,但這玩意自出世起,就是宮廷貢品,貴族想吃都不容易,更別說尋常士紳了。
朱允炆打算賣藕粉,多賺點錢挖井也好。
老丈不相信朱允炆,誰會傻乎乎收那么多藕,這東西可不能擱壞了,浪費可是會引老天爺懲罰的,于是問“你莫要欺老夫,你說家里有幾口人,又能吃多少”
朱允炆難以回答這個問題,總不能說后宮幾千號人,大明幾千萬人吧。
但總需要給他一個定心丸,朱允炆對老丈保證“我們是商人,只要你們愿意開塘養藕,咱們就能簽署契約,但凡是你們的藕,我們全收。契約里還可以寫上一條,若商人不至,蓮藕不銷,每一畝池塘可索賠兩貫錢鈔。”
“二貫”
老丈站了起來,就連馮上六、馮麥子也一臉震驚。這窮頓的小地方,誰家能稱個兩貫錢啊這人張嘴就是兩貫,這以后日子豈不是
“當真”
馮上六連忙問。
朱允炆認真地說“可找縣衙蓋印,以成契約。”
老丈再三確認,終于相信了朱允炆,翌日一早,村里的人都聽說了挖塘養藕的消息,家家戶戶都嚷嚷著參加,近百人成群結隊進入固鎮縣,著實把知縣衛臏嚇了一跳,還以為出現了多大的冤情。
衛臏見朱允炆、馮莊的人已經達成協議,想了想這事可行,畢竟外面荒地不少,挖一些池塘也就是費點力氣,何況商人來收貨,對百姓也有利處。
考慮到契約的簡便性,加上百姓不放心二八分成,認為這種方案過于冒險,萬一沒賣出好價錢,萬一虧了,萬一分不了多少
百姓只希望馬上看到收益,不希望冒險,于是與朱允炆商議,能不能以每斤兩文錢的價全部收購,朱允炆看著老丈與眾人,目光中多少有些無奈,這里的人只想求穩。
既然如此,那也簡單了。
朱允炆答應每年九月至十二月分十次前來收購蓮藕,固鎮百姓將蓮藕挖出,清洗干凈后,送至澮河渡口,當場過稱,以每斤蓮藕兩文、每斤蓮子三文價收購。
夏元吉出于嚴謹,還添加了一些附加內容,比如突發情況,諸如河道走不了船,大雪封路等,收購延遲,收購時標準如何,濫竽充數則退回等等。
契約寫好,朱允炆親筆寫下了“年六百”,并用了“實踐出真知”印,至于老丈等人,就由衙門文書寫上名字,按手印即可。
歡喜的百姓回去了,朱允炆等人則出了固鎮,去東南方向游覽古跡,固鎮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在這里發生的故事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
垓下之戰。
有人說垓下之戰是在固鎮,有人說是在靈璧,在朱允炆看來這并不重要,因為垓下之戰時僅僅是項羽的兵力就多達十萬,劉邦想要吃掉項羽,沒倍以上的兵力不太現實。
幾十萬人在這一片區域里,難免即在這里,又在那里,爭論虞姬到底是在哪個帳篷外自刎的,實在是吃飽了撐的。
古時戰場,此時已成了荒涼的原野,附近沒多少人家,雜草叢生,零星古樹,河水安靜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