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觀想要剿滅山賊,只是上的消滅,但朱允炆想要的卻是精神與上的雙重消滅,讓這群山賊死無葬身之地不說,還必須警告所有的越人,山林不是他們的退路,他們也沒有任何退路,只能跟著大明走
“調三百偵察兵入交趾。”
朱允炆提筆寫下一份調令。
面對游竄不定的安南殘余勢力,朱允炆決定動用大明京師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伴隨新軍之策出現,至今也只有四年多的時間,是京軍中最神秘的特種兵種,直接歸朱允炆節制與調動。
偵察兵是京軍中精銳中的精銳,在四十萬京軍中,只選拔了兩千人,名副其實的二百挑一,擅長刺探情報、攀爬、刺殺、隱匿、追蹤,武藝高強,弓馬嫻熟。
雖然這群人名聲不顯,似乎并不存在,但朱允炆每次出行,都有著不下三十名偵察兵的暗中保護,分散在不同方位,環顧著周圍三里的動靜。
一口氣拿出三百偵察兵,朱允炆是認真的,哪怕對手是三千流寇。
朱允炆不喜歡拖沓,如果任由山賊亂打游擊,搞得民不聊生,軍士疲憊,早晚會出大問題,既然如此,那就徹底送他們走吧,反正現在是冬天,走海路去交趾愛州港順風順水,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批過張紞與韓觀的奏折之后,朱允炆開始翻閱其他奏折,只要看一眼奏折后面跟著一個稚嫩的筆跡,就知道這是朱文奎的批復。
朱文奎在京師“做得”不錯,因為年紀小,許多事不理解,也很難弄清楚與給出判斷,但這并沒有難住他,他會找詹事府的人問,如果詹事府與內閣、六部意見一致,那就拿到朝堂上公開討論,同意的多,就點頭。
如果詹事府、內閣、六部存在意見沖突時,則讓各自寫成文書,在朝堂上辯論,若能取得一致或某一方退讓,那就點頭,若沒有人退讓,那就留置下來,將奏折轉送朱允炆。
朱文奎年紀太小,根本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采取的是多數服從少數的原則。
這種原則在當下是適合的,對他來說也是最穩妥的一種選擇。畢竟建文朝廷中沒有淮西黨與浙東黨等牢固勢力,一些有影響的重臣都跟著朱允炆北巡了,沒有誰能輕易統一內閣、詹事府、六部的觀點與看法,除非那樣做是對的,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為了避免出大的問題,朱文奎還會將批復過后的奏折轉給朱允炆閱覽,若真的錯了,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
朱允炆對于朱文奎的表現很滿意,只不過也有些心疼,陳迪那個糟老頭子壞的很,忽悠朱文奎應該勤勉為政,多多上朝,害得自己兒子每天懶覺都沒得睡,天還沒亮就已經坐在奉天殿里聽一群老頭子吧嗒吧嗒了,回到東宮之后還得聽詹事府的吧嗒,若不是韓夏雨兇巴巴趕走了請上朝的宦官,還搬出朱允炆這個當爹的“榜樣”,估計朱文奎現在已經頂著大熊貓眼過日子了。
朝堂中的那點事,朱允炆還是清楚的,官員照舊該干嘛干嘛,并沒有多少事情,加上已接近年底,大家都盼著放假回家陪陪老婆孩子,想彈劾官員的言官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找人晦氣,萬一彈劾不下來,自己過元旦的時候還得加班加點寫彈劾奏章的續集,這元旦還過不過了
雞叫了不久,窗外便傳出了掃雪的沙沙聲。
朱允炆推開門,看著凍紅了臉的陳余正拿著掃帚掃雪,笑道“瑞雪兆豐年啊,來年定是個好年景。”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