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吧,怎么回事”
朱允炆問。
夏元吉不慌不忙,很平和地解釋道“皇上,廷議喜峰口至山海關一線長城,征調五萬軍民,戶部今年支六十五萬銀兩,已悉數到位。至于剩余七萬軍民,戶部不是不給,而是因為這其中事有蹊蹺。”
“仔細講來。”
朱允炆面色變得嚴肅起來。
夏元吉微微點頭,直言“北平都司修繕長城,在原五萬軍民基礎之上增調七萬軍民,合計十二萬軍民。然據薊州、撫寧、永平等諸多文書佐證,實際增調軍民只有四萬七千人,戶部曾派遣主事查探此事,發現修筑長城虛報人數頗多,至少多報了兩萬人,戶部發文書,責令北平都司衙門與布政使司核查此事,為保國庫國孥,故而沒有解運其他七萬軍民銀兩。”
“果是如此”
朱允炆目光變得冷厲起來,責問平安與張昺。
平安連忙說道“皇上,臣親自去過山海關核查過此事,征調軍民一律造冊,新增七萬軍民并無紕漏啊。”
張昺嚴肅地保證“新增的七萬軍民中,其中衛所軍士有兩萬兩千四百人,剩余四萬七千六百人皆是布政使司征調,皆有造冊,一查便知。”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徐徐說道“如此看,北平布政使司與都司衙門認定人數沒有虛報,而戶部卻咬定人數虛報,是吧”
“是”
張昺、平安與夏元吉同聲。
朱允炆抬了抬眉頭“這種事,直接點下花名冊不就清楚了”
夏元吉走出一步“皇上,只清點花名冊還是不夠的。”
“哦,為何”
朱允炆有些奇怪,修長城雖然有十二萬人,但畢竟不是聚在一堆,拿著花名冊直接點名,不就一清二楚了
楊士奇見此,插了一句話“皇上,依花名冊點名確實不可行,國子監中也曾用過花名冊作考勤,卻發現有監生代替的情況。”
朱允炆恍然,感情在大明就有人開始玩代答“到”了,若拿著花名冊喊名字,這個喊“到”,那個喊“到”,確實很容易虛點不少人。
“那就編隊吧。”
朱允炆想著,編成隊列,隊列固定人數,一隊隊查看總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