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武英殿外。
朱允炆看著高高聳立的避雷針,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有了這玩意,明代皇宮應該不會再遭遇雷劫了吧想想朱棣遷都之后,馬上就被雷火燒掉了三大殿,可憐的上個朝都沒地方,倒霉的大臣免不了扯幾句老天反對遷都,這就是給你的顏色。
為了避免匠人辛辛苦苦造起的大殿毀于雷火,也避免官員一嘴一嘴的嚷嚷,索性弄出來,讓他們見識見識雷電閃爍于奉天殿而大殿完好無損的景象。
雙喜走了過來,托著十幾份奏折“皇上,張思恭、陳珪、姚廣孝三位侍郎聯名奏報到了。”
朱允炆拿起單獨被選出來的奏報,打開仔細看去。
這是營造新都的月報,每個月都會有一份奏報遞送京師,詳細說明建造進度,耗費,所需,困難,材料儲備,匠人民工狀態等,通過這些內容,朱允炆可以清晰了解新都營造的具體狀況。
大明匠人的智慧是值得推崇與敬重的,他們在建筑細節規劃與制造設計上,已經開始使用標準化結構,比如廊、柱、斗拱、臺基,并不是直接拉到建筑場地,而是提前在外面就打造好預制件,到了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便可。
榫卯相合,天衣無縫。
為滿足木作需求,在北平城外設置了小木廠、大木廠。小木廠匠人負責皇宮器具,如桌、椅、窗、屏風等等,大木廠匠人負責建筑結構,如柱子、梁木等。
除了木作匠人外,還有瓦作、石作、土作、油作、搭材作、彩畫作、裱糊作,合稱“八作”匠人。
新都就是在這“八作”匠人的分工協作之下,一步步開始營造。
各司其職,又能同時并舉。
流水作業,又兼彼此協作。
這是大明管理的智慧,是大明匠人的智慧。
“匠人辛苦了啊。”
朱允炆感嘆了句。
雙喜在一旁道“皇上,匠人確實辛苦,臣聽工部的主事講述,從深山中砍伐下荒料大樹,運到通州之后,需要先人工大鋸去其表皮,打成圓木或方材之后,柱、梁、檁、枋均刻榫卯,等到使用時,怕都過了幾個月之久。”
朱允炆微微點頭,北直隸那里的好木頭不多啊,只能從江西、湖廣、四川、山西等地砍伐,如此漫漫路途,耗費的人力不可估量。
不止是木料,就連尋常的磚石也是一件極宏大的工程,宮廷里面的尺二方磚、尺四方磚、尺七方磚、金磚等,可不是燒制出來就能用的,需要砍磨加工,規格統一準確、棱角完整挺直、表面平整光潔。
以奉天殿內燒制的金磚非黃金來論,一個匠人一天只能砍磨十塊,而整個奉天殿就需要鋪四五千塊金磚,整個皇宮,鋪設的各類磚石數量將超出十萬
匠人的辛苦,外人很難體會。
但匠人的偉大,每個人都可以體會,每一個踏入過那里的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哪怕是六百年后。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