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兄弟,求穩妥,不妨先從小入手,待熟悉之后,再轉行大字貫也不遲。”
林現提議。
周忱笑著搖頭,對胡大可說“字貫一萬,十張國債,現在給我,有問題嗎”
胡大可見周忱堅持,笑著稱贊“自然是沒問題,國債現在便可以開給你們,只不過你們需要記住,你們拿走的國債,上面只有錢莊的官印,卻沒有戶部、購買國債人的印信,三印缺一不可。在售賣成功之后,可以至錢莊加蓋另外兩印,三印核對無誤后,正式生效。”
印信勘驗,是防偽的手段,也避免丟失初始債券后發生惡意領取。
林文亨皺眉,追問“若尋常百姓購置,沒有印信當如何是好”
胡大可點了點頭,道“這一點朝廷也有所考慮,若百姓購置國券,依舊執行三印,只不過加蓋的是錢莊、戶部兩個印信,另外一個印是百姓的五個手指印。你們是國子監的監生,想必知曉手指印鑒別,可證真偽。”
黃本固等人了然,國子監是有這一門雜學,據說是世上沒有兩個一樣的手指印,有一些挑刺的監生非要證明存在一樣的手指印,結果在放大鏡之下,挫敗而歸,至少國子監內部是沒找到一樣的手指印
聽先生們說起過,在秦封診式穴盜中記錄有“內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跡、膝,手各處”,說明至少在秦代時期已經出現了指紋應用了。
而唐代的賈公彥,則發現了指紋的特征與用途,開始使用指紋法來辨別人的不同。
唐代契約、文書、遺囑中多有指紋、指節紋或掌紋,便是當時大規模應用指紋的明證。用指紋甄別與辨別身份,一直都后世王朝所使用,為百姓所認可。
手指印比印信來得更為方便,只不過一些商人、士紳,往往附庸風雅,覺得用印鑒更能顯示其身份,這才有了兩種不同的“三印”方案。
胡大可給了周忱十張字貫一萬的國券,林文亨、林現與吳謙則選擇了字貫一百兩、十兩,各十張,而黃本固堅持著謹慎與保守,選擇了二十張字貫一兩的國券。
“你們務必保存好,不可丟失。雖說丟了也不至引起多大問題,但畢竟還是會有麻煩,務必存好。若有丟失,可當即告訴錢莊或官府,會有人追查尋失。”
胡大可提醒。
周忱等人看著如一本書大小的國券,這可比寶鈔大了三四倍,這玩意想丟也不容易丟吧胡大可準備了一個精致的木匣子,交給幾人以存放國券,木匣子有繩索,可掛在胸前或腰間。
胡大可將幾人送出錢莊,周忱拍了拍腰間的木匣,道“現在就看我們各自的本事了,學習商道,也該用一用了。你們去哪里”
吳謙想了想,說“我去珠寶廊吧,那里富紳居多,出手闊綽。”
林文亨與林現也選擇在了中城。
黃本固思索了下,指了指不遠處的扇骨臺“我就在那里試試吧,這里百姓純善,也有所存余,想必愿意購買一些國券的。”
周忱點了點頭,道“那我就去蓮花橋,晚上國子監見。”
“好。”
五人約定好,便分開行事。
胡大可看著幾人離開,不見了蹤跡,這才抬頭看向對面的松茗茶樓,上了二樓之后,對朱允炆等人匯報道“那周忱去了連花橋,拿走了一萬字貫,合計十萬貫的債券。”
楊士奇欣慰地笑了笑“此人是個奇才,有膽量,也有智慧,臣還是想舉薦他進入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