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繞來繞去,可行的方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聯合朝鮮,給倭國一個血淋漓的教訓。
難題就是這樣出現的。
大明需要朝鮮支持,朝鮮不答應自己的“萬戶”猛哥帖木兒背叛自己投靠大明,“萬戶”猛哥帖木兒又偏偏在這個時候想要對大明稱臣入貢。
大明答應猛哥帖木兒,就意味著聯合朝鮮打擊倭國的計劃破產,就目前來說,一個猛哥帖木兒與小小的斡朵里部,根本無法與明朝的關系相提并論。
可難就難在,人家千里迢迢跑來,是響應了大明朝廷招撫政策,稱臣入貢的,來都來了,你們又說不招待,不答應,這不是耍猴嗎
一旦消息傳回東北,保持觀望的女真各部落如何看待大明,大明又如何取信于人
朱允炆權衡許久,也沒有找到平衡之道,內閣的意見很明顯,將猛哥帖木兒放一放,先緩和與朝鮮的關系,也好為聯合打擊倭國掃清障礙。
但如此一來,勢必會寒了斡朵里部女真的心。
朱允炆不在乎猛哥帖木兒是不是心寒,也不在乎這個人未來怎么死,但很在乎東北大局,那么多人都看著斡朵里部入京朝貢,結果就看到他們灰頭土臉的回去,那大明想要深入各女真部落,軍事進入大東北的戰略就無法推動。
魚上鉤了。
朱允炆收起魚竿,將肥美的鱸魚放在魚簍里,對解縉說“猛哥帖木兒進入京師,想必朝鮮早就知曉,一直沒有動靜,應是在觀望我們的態度。我們若如對待阿哈出一樣對待猛哥帖木兒,在斡朵里部中設置衛所并駐軍,李芳遠怕是不會答應,畢竟,猛哥帖木兒現在還是朝鮮的官。”
解縉連連點頭“沒錯,眼下朝鮮的態度很重要,我們不應因為一個猛哥帖木兒而失去朝鮮。”
一個小部落和一個國家,孰輕孰重,解縉拎得清楚。
朱允炆將魚竿收了起來,交給一旁的內侍,信步走著“猛哥帖木兒本身不算什么,甚至斡朵里部也不算什么,可他們畢竟是我們招撫的一面招牌,不把招牌亮好了,想要真正控制大東北如此廣袤的區域,又要等多少年,這個過程中又要犧牲多少軍士”
解縉有些愁苦“皇上,話雖如此,可事有兩難,擇一而選,想要兼得,找出兩全法,怕是不容易啊。”
朱允炆呼吸著花香,看著魚兒躍出湖面,開口道“猛哥帖木兒來都來了,朕不見,不是待客之道。考慮到朝鮮李芳遠的態度,這一次就以猛哥帖木兒為朝鮮官員為由,拒絕其稱臣納貢,不設衛所,不駐軍。”
解縉松了一口氣,但也有些擔憂“如此一來,會不會影響大東北戰略”
朱允炆背負雙手,邊走邊思索,最終給出了一個折中之法“雖然我們拒其稱臣入貢,但在他們離開京師時,依舊可以給其厚禮,以示好遼東各地分散的女真部落。”
解縉連連點頭“如此一來,李芳遠應不會發難,至少可以看出大明對朝鮮的重視與態度。不過臣還是建議,再派使臣前往朝鮮,說明情況,以免出現誤解誤判。”
朱允炆對這點沒意見,國家大事,多通通氣是好的。
奉天殿。
朱允炆不僅接見了猛哥帖木兒,還設宴款待。
看著這個留著八字胡的猛哥帖木兒,朱允炆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自己殺掉了這個人,或者將斡朵里部殺得一個不剩,還會有歷史上清兵入關的事嗎
答案是什么
朱允炆不知道。
歷史說,元末紛爭,即便是沒有朱元璋,也會有李元璋,張元璋來完成歷史的使命,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歷史沒有說,明末氣運已盡時,沒有李自成,努爾哈赤,沒有皇太極,會不會有孫自成,努爾哈黑,紫太極,來完成歷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