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荷西遷,最終選擇停留在這臨松薤谷,此人明究群籍,特善史書,河西子弟紛紛慕名而來,而他的弟子郭瑀更是佼佼者,郭荷去后,郭瑀依舊秉持郭荷的理念,教書育人,傳播儒家文化,其弟子兼女婿劉昞更是成為了當時的河西士林領袖。
北魏時期,臨松薤谷燃燒的儒家燈火,如同諾亞方舟,為北魏政權的漢化、官制、儒家學院的興辦、文化的薪火傳承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郭三省清楚,河西走廊里走出的學者、儒士,成為了中原儒家文化薪火再燃的中堅力量,而在這些中堅力量中,許多人都出自臨松薤谷
德冠前世,蔚為儒宗的劉昞就沉睡在這里,他沒有返回自己的故鄉敦煌,而是永遠沉睡在了這里。
郭三省的祖上是郭荷一脈,洪武年間的腥風血雨讓他選擇了隱居于此,專心學問。可儒家最高的行為準則,最高的境界,是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傳統是“學而優則仕”。
每一個學問人的深處,都隱藏著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都想努力參與到風云之中,努力留下自己存在過的證據,著書立說也好,投身仕途也好,皆是如此。
郭三省起身,目光憂慮地看著遠處的祁連山,沉聲說“建文皇帝新政,廣納賢才,孔子七十二賢之后紛紛出世,衍圣公府也參與到了女真野人的教化之中,國子監革新學問,天下文教薪火炙熱可偏偏在此時,強敵又至,這是中原王朝注定的劫難嗎”
“先生”
陳征有些緊張。
郭三省轉過身去,看向遠處的馬蹄寺石窟,那里沒有森嚴的大雄寶殿,沒有華麗的瓊樓玉宇,沒有茂盛的古木參天,只是在陡直平整的紅色崖壁上,開鑿出了上下六層有如迷宮般的洞窟。洞窟層層疊疊,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只剩下第七層了
“想要修成這第七層,就要度過一次厄難。帖木兒東征,便是我該去經歷之事。把所有弟子召集起來,我要給你們上最后一課。”
郭三省清楚,臨松薤谷的靈魂在于家國,在于傳承,在于文教,它不是一座封閉的山谷,從來都不是。顏寶說對,作為儒士,就應該兼濟天下,為國效力。
帖木兒要打大明,身為教導弟子的先生,若連擔當都沒了,連明倫二字都不顧了,那還有什么資格再教學
為人師表的表,是表率的表
出山
郭三省下定了決心,離開這臨松薤谷,離開這幽靜隱居之地,去幫著明朝大軍打敗帖木兒,去京師看看建文皇帝,看看國子監的新學,看看這世間的變化
歷史再一次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朱允炆以自己的仁政,贏得了諸多隱士的認同,紛紛出山,加入到大明西征的隊伍之中,這讓朱棣、徐輝祖等人意識到,這一場戰爭是人心所向。
京師,武英殿。
劉長閣遞來一份絕密情報,低聲說了句“南面的消息。”
朱允炆屏退左右,打開情報仔細看過,臉上浮現出了笑意“不出所料,陳祖義果然沒有逃向倭國,而是選擇留在了大琉球島。這個中山王武寧,倒有些骨氣啊。”
劉長閣不認為此人是有骨氣,倒像是有些缺心眼“皇上,武寧在國內亂政,殘暴百姓,山南國蠢蠢欲動,似乎有反武寧的跡象,我們是不是應該提早動手”
朱允炆微微搖頭“山南國呵呵,他們未必敢動手吧,陳祖義為了自保,也不會坐視中山國覆滅,有他海賊在,山南國想要吃掉武寧,可不容易。”
“那要等到何時收手”
劉長閣有些擔憂龐煥,一直隱藏在陳祖義身邊,萬一有點破綻,后果不堪設想。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氣,目光銳利地看著劉長閣,道“朝鮮使臣快入京了吧,正使李從茂的情報可調查清楚了”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