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嚴肅地說。
鐵鉉連連稱是,想起什么,問“陜西華洲軍需庫的大火一事,遲遲沒有結果,臣請旨催問地方,急早調查清楚。”
朱允炆也有些疑惑,這朱棣大軍都離開西安月余,華洲軍需大火一案還沒有調查清楚,屬實是有些太慢了。地方上沒奏報,安全局也沒個消息傳來,這件事似乎石沉大海了,又似乎遇到了什么困難,無法進展下去。
“著令內閣,給陜西布政使發文書,讓其盡早查明奏報,不得拖延。”
朱允炆不相信軍需庫著火是意外。
沿途設置的軍需庫,雖然本身存在著臨時性,但在設計時都是有模板的,也都清楚如何防火,且每一處糧倉設置,二百步內必然有河流、井渠,糧倉附近也配置有大量水翁,說句不客氣的話,軍需庫的糧倉,一把火是點不完的,至少需要放個四五把火。
可華洲的軍需庫一把火都燒光了,好巧不巧,就在大軍抵達前夕燒了,這事中透著詭異,擺明了就是人為縱火。
按理說,人為縱火也好查,點火燒糧食的人,肯定不是和糧食有仇,而是想要隱藏糧食不足的事實,也就是說,誰有權限調走糧食,誰就有嫌疑。
這種事順藤摸瓜,瓜也該到手了,怎么摸了這么久,手里還是一堆藤
鐵鉉答應下來。
四月底,朝鮮使臣抵達京師。
正使李從茂、副使柳廷顯入宮覲見朱允炆,設宴招待自不多說。宴會第二日,朱允炆便請李從茂、柳廷顯等人入武英殿,另傳召解縉、鐵鉉、梅殷、楊士奇等議事。
朱允炆直入主題“倭國派遣軍士,勾結海賊陳祖義入侵大明陽江,朕對倭國宣戰,此事你等也已詳知,還有何疑問嗎”
李從茂、柳廷顯搖頭,在兩人進入到京師之后,便被兵部的人先邀請了過去,然后去了刑部大牢,看望了被關押起來的倭國俘虜,證明這些俘虜并非是尋常倭寇,而是倭士,是足利義滿指派的。
大明還不至于在這種事上造假,是倭寇就是倭寇,是倭人就是倭人,不需要看口供,也可以從這些張狂的俘虜中看出來,他們確實是軍士出身,目中無人的很,倭寇可不會如此,被囚禁了還大聲嚷嚷著要給大明一個教訓。
李從茂看著朱允炆,尊敬地說“天朝皇帝,朝鮮國王已委派我二人全權負責與大明商議對倭國作戰事宜,愿意放開濟州島一線海道,為大明水師充足的物資。”
朱允炆微微皺眉。
鐵鉉走出來,問道“如此說來,朝鮮國王想要置身事外,只物資,而不愿意出兵,出船,聯合作戰”
李從茂見鐵鉉咄咄逼人,并沒有畏懼“倭寇搜掠朝鮮多年,沿海深受其害,朝鮮自然是愿意出船,出兵,與大明聯合征討倭國。只不過,外臣想問一問天朝皇帝,是打算一勞永逸,徹底消滅倭國,還是攻略一地,給其一個教訓。”
朱允炆瞳孔微微一凝,這個李從茂好是老道
梅殷不理解,開口問“有何區別無論是攻略一地,還是滅其國,朝鮮都應配合宗主國征戰,不是嗎”
李從茂呵呵笑了笑,對梅殷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太大了。若天朝皇帝決心滅掉倭國,斬盡倭人,占其國土,那外臣可以代朝鮮國王說一句,朝鮮愿傾國之力,動員所有軍士,所有船只,支持大明此番戰事”
“可若是天朝皇帝只是打算給倭國一個教訓,殺一些倭國人以求報復、示威與警告。朝鮮很難全力支持,而且一旦卷入其中,天朝水師撤回,空留朝鮮水師、軍士與百姓面對狂暴的倭國,到時,國王沒有辦法給百姓交代,沒有辦法給軍士交代,還請天朝皇帝細細思量,體諒藩屬外臣難處。”
解縉、梅殷、鐵鉉等人感覺有些頭疼,眼前的李從茂很是棘手,他說出這般話,擺明了是堵住了大明的嘴,人家都說了,你們要真打,那我們就全力支持,如果你們不真打,那我們也不想參與其中
朱允炆第一次見是到如此厲害的朝鮮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