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滴血,紅纓也不再飄逸。
戰場的變化只在瞬間之間,艾努占、州北等終于鑿開了大明的外圍軍陣,站在隊伍后面的迪亞斯把握住戰機,當即帶三千騎兵前來助陣,擴大戰果。
如洪水潰壩,一旦被打開缺口,就很難堵上。陌刀軍機動不過去,長槍兵與火銃兵被沖得東倒西歪,他們的損傷再一次證明了騎兵的強大。
雖然州北、艾努占等人沖進來只有六百多騎兵,卻憑借著這股力量打了進來,便擴大了缺口。
朱棣皺了皺眉頭,對于現場上突然的變化很是不滿,如此看來,稀疏的車陣雖然能大量毀傷敵人,卻并不能擋住精悍的騎兵軍隊。
眾將看向朱棣,等待著朱棣的命令。
朱棣凝眸,見遠處敵人的援兵已在途中,對唐云下達了命令“讓鐵鷹騎出手吧。”
鐵鷹騎,三千營中最精悍的騎兵,也是三千營最骨干的力量,他們并不是大明人,而是大明的雇傭兵,是蒙古人,即有臣服于大明的朵顏衛、福余衛,也有戰場上俘虜的韃靼、瓦剌人,還有一些內遷的蒙古人。
三千營組建之初,朱棣就曾請求朱允炆以蒙古騎兵為師,將這些精悍的力量招至京師,包括其家人一起內遷,給他們良好的待遇。
不得不說,這些蒙古人在長期的漢化過程中,逐漸認同并成為了大明京軍的一部分,加上大明給他們的遠比自己部落要多得多。
以韃靼來說,整天待在山溝里或草原上放牧,除了這些之外,業余活動都少得可憐,看看太陽,揮下鞭子,看看月亮,揮下鞭子,騎騎馬,吃吃肉,有時候還得為了一個臉盆去打劫,弄不好就折損在路上,哪里有大明舒坦,吃的花樣無數,玩的花樣無數,只要付出忠誠,就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正是因此,鐵鷹騎逐漸歸入大明,在照身帖發行時,這些雇傭性質的騎兵看到照身帖上寫的是蒙古族都不樂意,說什么都要改為大明子民,估計他們回京師之后,就可以重新領取新的照身帖了。
指揮史阿爾斯郎,同知拉克申、湖日查一干人早就等不及,現如今終于得到軍令,三千蒙古精銳直奔出營地。
可以說,三千營中大明騎兵,基本上是鐵鷹騎這些蒙古騎兵手把手教出來的,三千營強,而這些作師父的更強。
朱棣的中軍并沒有多少騎兵,大部分騎兵都給了宋晟、徐輝祖,鐵鷹騎無疑是朱棣的殺手锏,也是朱棣倚重的王牌軍隊,將他們派出去,自然是為了解開眼下的僵局。
阿爾斯郎出身朵顏衛,對于朵顏衛的背叛很是不滿,曾公開與朵顏衛決裂,當然,這種政治作秀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徹底取得大明的信任。
大明相信了他,將鐵鷹騎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因為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再返回朵顏衛,包括他的家人,他唯一的可能就是跟著大明。
阿爾斯郎精于騎射,作戰勇猛,在訓練中以嚴苛著稱,不少人挨過他的馬鞭子。自律的阿爾斯郎始終都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四十歲,正值壯年,戰力巔峰。
艾努占正在砍殺大明軍士,陡然感覺大明軍士在撤退,不由大喜,還以為他們被擊潰了,剛想下令沖擊大明的中軍本部,抬頭卻看到了大明的騎兵。
騎兵艾努占冷笑,大明的騎兵能有什么本事
“堅持住,我們的援軍馬上就到了”
艾努占高聲喊著,縱馬沖在最前,迎戰大明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