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清楚,將陣亡軍士的尸體帶回京師是不太現實的事,眼下雖然消滅了帖木兒的主力,但并沒有將帖木兒的力量完全趕出去。
另外,亦力把里國雖然沒了,但還有許多地方不知道這么一回事,他們依舊效忠亦力把里。比如天山以南的塔里木河流域、哈實哈兒喀什、于闐和田等,實際控制權還在地方首領手中,大明既然要占領亦力把里全境,這些地方自然而然要收回來。
戰爭還沒有結束,短時間內班師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班師,也不可能帶著如此多將士的尸骸走過六七千里路,送歸京師,氣候與時間都不允許,唯一的辦法,就是就地掩埋,安葬天山。
朱棣看向徐輝祖、宋晟、劉儁等人“你們認為該怎么處理合適”
徐輝祖很想將尸體都帶回去,可也知道這不可能。
宋晟悲愁一聲“這些戰死的軍士,都是為了收回西域而戰,將他們安置在西域,天山之北吧。”
朱棣凝重地點了點頭。
楊榮詢問道“大將軍,諸位,若朝廷設置西域都司,當選哪里為都司所在地既然朝廷要收回西域,想必也會將西域設布政使司吧,布政使司的衙署,又應該設置在哪里”
劉儁疑惑地看向楊榮,現在討論的是軍士尸骨安置問題,為何說起這些
朱棣指了指腳下,認真地說“都司也好,布政使司也好,最為合適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委魯母。”
楊榮深以為然。
委魯母烏魯木齊卡在天山東西兩斷的中間,地勢較高,易于防守,即可以扼守東西通道,又背靠吐魯番、哈密、伊吾等地,后勤壓力較輕,水草豐茂,且處在亦力把里的近中心位置,向西千里是阿拉山口,向東千二百余里是嘉峪關,向北千里是阿爾泰山脈,向南千里是若羌,于闐。
亦力把里城雖然地段十分好,處在伊犁河谷,兩側有高山作為屏障,可那里實在是太偏了,不適合作為大明統治西域的中心。
楊榮看著眾人,嚴肅地說“既然未來大明治理西域的中心很可能是委魯母,我們不妨將軍士們安葬在那里,效仿京師的英烈碑,于委魯母建造一個大型的英烈廣場、英烈碑,讓后世所有來到這里的人,瞻仰與緬懷陣亡軍士。”
朱棣拍案“好,就如此辦”
劉儁、徐輝祖深深看向楊榮,朱允炆如此器重這個年輕人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心思縝密,謀略過人,更兼有軍事素養,還敢于沖鋒陷陣。
建造英烈廣場、英烈碑,是一個極好的想法,即可以安撫軍士,也可以彰顯大明對陣亡軍士的敬重,何況委魯母以后必然會成為西域第一大城,匯聚大量人口,瞻仰、緬懷、憑吊的人不會少。
“調一批匠人,去辦這件事吧,務必辦好。”
朱棣叮囑。
眾人領命而去。
翌日,戰果統計出來,與帖木兒一戰,殺敵六萬九千余首,俘虜七萬五千余人,還有一堆實在是湊不出人形的,拿著耳朵將官也不認賬,無法統計,加上一些人逃到了天山里面,太過分散,也懶得去追。
如此大兵團、十萬級戰場的大勝,在大明也只有洪武朝的徐達、藍玉做到過
現在則需要加一個名字
朱棣
無論取勝的原因是什么,朱棣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統帥,正是他在日夜謀略布局,先吃哈里,再投入戰力,吸引帖木兒上當,投入主力作戰,最后憑借駝城絕地反擊,一舉擊潰帖木兒大軍
整個戰場,朱棣的指揮、安排、部署,都是可圈可點,他用將用兵極是精準,知道危險時候該什么兵力投入戰斗,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進攻,什么時候應該防守,知道最佳的進攻時機,他擁有常人沒有的戰略耐心,在即將沖殺帖木兒,取得輝煌的時刻,依舊止住了大軍,而后調動神機炮,徹底摧毀了帖木兒最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