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向楊士奇“內閣可有此事奏報”
楊士奇嚴肅地保證“絕對沒有。”
朱允炆瞇著眼,嚴厲地下令“查,自通政司查起,然后查查宛平縣,看看孫儒到底有沒有寫奏折,是誰把給朕的奏折給截留了”
楊士奇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奏折文書乃是皇帝控制地方官員的重要工具,如果奏折都被人隨便阻攔,扣押,截留,那就意味著朝廷與地方的聯系被割裂,意味著地方無法上報天聽,朝廷無法真正了解地方。
這種事一旦坐實,已經可以說是死罪了。
朱允炆在楊士奇答應之后,對陳木、崔娘等人說“這是朕的疏忽,沒有第一時間收到消息。你們放心,朕定會給宛平百姓一個交代。”
陳木等人謝恩。
崔娘繼續說“其實絕大部分匠人、民工都是好樣的,他們舍了家人與孩子,在北平一勞作就是大半年甚至是一年都不歸家,都希望將新都建造得更好,更快。草民聽聞一些匠人生了病也扛著,勞作不休”
朱允炆的臉色變得好看一些,好人總是大多數,只不過他們的好都在平凡里了,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平凡。
通過陳木、崔娘,朱允炆認識到了營造新都中的諸多不足,也清楚地方治理依舊存在較大漏洞。
治國,任重道遠
蓮花橋,常家。
常百業正在逗小兒子,就聽門外傳來常晉的聲音“東家,徽商沈一元送來家宴請柬。”
侯淺淺推開門,接過請柬,說了兩句話又關上了門。
冬日,著實有點冷。
常百業看著兒子,頭都沒抬一下“沈一元要辦家宴,看來他也想在西域分一杯羹。”
侯淺淺莞爾“昌都剌大捷都過去一段時間了,這沈一元也真夠沉得住氣,比我預想得來晚了足足七日。”
常百業哄著孩子睡,然后對侯淺淺說“沈一元畢竟是去過南洋的人,大風大浪見過了,這點定力還是有的。何況西域的事,不是誰先入局,誰就能站得住腳跟的,絲綢之路已經消失數百年,能不能重新打開這一條路,還得看朝廷的意思。現在沈一元下請柬,說明他很可能收到了朝廷內部消息,絲綢之路要重開了。”
侯淺淺嘆息;“論朝廷消息,我們還是不如沈一元啊。”
常百業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雖說自己控制著晉商商會,在英烈商會也掛了名,人脈廣泛,但沈一元背后的關系網可是遼王、珉王、代王,有藩王打探消息,不比商會打探消息更方便,更精準。
自己不是沒想過將手伸向朝廷,扶持或拉攏一些官員,可這種事實在是不方便做,還容易養出白眼狼,萬一訛過來一口,晉商又要倒霉了。
“如果朝廷已經確定了重開絲綢之路,這將是一筆巨大的生意,我們必須學會分攤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