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巧、陶增光、萬海平等人都不由地笑了。
自從蒸汽機研究成功之后,眾人便開始將重點轉移到蒸汽機的應用上,可蒸汽機研制是一回事,蒸汽機應用是另一回事,這其中的差異之大,難度之大,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得清楚的。
蒸汽機本身只解決了制造動力的問題,但動力不足、動力傳導、動力控制,這些都是關系著應用的核心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應用就是虛妄之事。
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令匠人吃盡了苦頭,一日又一日的研究,尤其是螺旋槳的設計、傳動齒輪與軸承的設計,幾乎要折磨人到瘋狂。
好在一切困難都被克服了,終有了今日之成就
每個人都清楚蒸汽動力投入應用的巨大價值,知道其顯著的軍事意義,這些人從來都沒想過蒸汽機會走向民用,只認為這是國之重器,不能隨意應用。
但朱允炆卻不這樣認為,蒸汽船只的出現搭配先進的火器,大明已經在時代的賽道上超越了西方,即便是現在去英法之間的小河溝里走走,估計也只能看到依舊不停的英法戰爭,還有他們落后的火器。
蒸汽機雖然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但這玩意也不是隨便找個打鐵匠就能打出來的,就算是民用、商用了,也沒有人可以簡單的復制。
這東西的成本那么高,朱允炆怎么可能允許自己一直掏錢搞研究,大錢還是需要其他人出的嘛,比如沈一元,比如常百業。
不過現在的蒸汽機還輪不到他們出錢,這只能是在水師船只改造完畢之后,在寶船實現蒸汽驅動之后,在蒸汽機迭個幾代之后,出售老一代的蒸汽裝置,以商用換取更持續的研究經費
船只加速了,但速度依舊有限,距離風馳電掣還差得遙遠。
“逆流最快速度有多快”
朱允炆詢問。
萬海平拿出了一本冊子,交給朱允炆“這里面記錄了一些實驗數據,逆流時,半個時辰最快走過十八里,順流時,不掛風帆,半個時辰最快走過三十里。”
朱允炆盤算了下,逆流的速度確實還不夠理想,什么時候半個時辰逆流可以行進六十里,那蒸汽機動力基本上就可以了。
“蒸汽機的效率還需要提升,傳動效能還可以提高,朕希望你們能研制出更先進的蒸汽船只,記住,蒸汽革新是沒有止境的,千萬不要有大功告成、巔峰之作的想法。比如這螺旋槳,到底是選擇多大的葉片合適,葉片與葉片之間的夾角、弧度多少更有動力,這些都需要深入實驗。”
“包括傳動齒輪,我看齒輪配置的還是少了一些,不妨再設計幾組方案,多配置一些齒輪,看看如何嚙合,多少組齒輪配合,可以獲得更大的輸出力”
朱允炆講述著可以改進的點,萬海平等人連忙命人拿來筆墨記錄下來。
公輸巧對朱允炆佩服至極,連連感嘆“皇上才是真正的匠人大家,雖不見參與,卻又參與了所有。”
陶增光笑著附和道“可不是,二炮局中許多技巧、心思,也出自于皇上之手。臣等不止一次想過,皇上日理萬機,怎還懂得如此之多。”
朱允炆笑著搖了搖頭“只不過是朕看得書多,想象得多罷了。”
“想象”
陶增光根本不吃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