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朱允炆想還是不想,愿還是不愿,人才之路都是漫長且必須等待的事,這種事急也急不來。
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這是朱允炆交給國子監的主要任務。
在醫學、工程機械學、數學、儒學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農學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什么土壤土質適合什么農作物,澆灌最佳的時機,增加授粉的問題,耕作農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應用,鹽堿地改良,都取得了經驗積累與一定突破。
特別是大規模溫室的鋪設,為京師供應了大量的反季節蔬菜,不僅滿足了宮廷所需,還走上了權貴、富紳家中,成了農學院“發財致富”,取得經費的不二法門。
與此同時,二炮局創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機,將其應用于鍛造領域,制造出了鍛數更多、更為強大的兵器,甚至連火炮鍛造也得到質得提升,優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見狀,也將蒸汽機引入到兵器、盔甲的鍛造之中,就連寶源局,制造寶鈔的機構,也開始接觸工程機械院,商談蒸汽機購置之事
為了彰顯對人才的重視,為了激勵科研發明,朱允炆動用內庫,一次性獎勵出去三萬兩錢鈔,公輸巧摘走了最高科技獎,足足五千兩錢鈔。
建文七年初的朝政并沒有多少變化,和往年差不多,御史開罵,告這個的黑狀,寫那個的黑材料,吵吵鬧鬧的日子又開始了。
進入正軌的朝廷實在是沒多少事可以做,朱允炆就算是不上朝,躲后宮里弄點丹藥,朝廷也一樣可以運轉。
朱允炆開始有些理解那些一開始還有些作為,后來突然不想干活的皇帝了,原因很簡單,它無聊啊
整天面對一堆罵人的臭臉,聽的是一堆三皇五帝、去你丫的鬼話,笑容里藏著刀子,笏板里寫著問候的一群人,不管他們攻擊的對象換成了誰,但事還是重復那一件事,沒多少新鮮感,沒多少刺激。
枯燥、乏味,還不如躺后宮里抱著女人,看看舞,玩玩豹子,煉煉丹,實在不行斗個蟋蟀,做個木工,多有新鮮感。
七年,似乎是一個關卡,一個介于耐心與不耐煩之間的關卡。
朱允炆也感覺無聊,卻也沒時間開展其他的業余愛好,賢妃與伊真兒先后懷孕,這兩個人孕吐的才是昏天暗地,吃什么吐什么。
只有朱允炆親自去喂上一些,多少能留住一些,緩幾口氣。
朱允炆索性就待在后宮里照顧這兩人,朝廷內部的相互斗爭純當看不到,只要大教育依舊在推動,掃盲運動依舊在進行就行。
賢妃、伊真兒是幸福的,馬恩慧、淑妃、寧妃多少都有些嫉妒,尤其是淑妃,想當初自己臨產時,朱允炆可還在忙碌國事
兵部。
鐵鉉看著王綏說遞上來的文書,眉頭緊鎖,抬頭看著王綏“你知道,這個奏疏遞上去,很可能會引起水師二次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