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
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農業,是大明的根基所在。
大明是一個巨大的農耕經濟體,這是朱允炆無法改變的根本國情,哪怕是再革新,再發展,這個根本國情也無法改變。
重視農業,提高畝產,遏制土地兼并,依舊是民治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個又一個王朝中強調的休養生息,其施政內涵是不擾民、不勞民力、輕徭薄賦,但沒有一個王朝專注于提升畝產,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最多是某個時期出現了先進的耕作工具,朝廷主張普及,僅此而已。
似乎收成這個東西,就指望四個字
老天給臉。
如果風調雨順,那好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如果水旱蟲災,那慘了,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只能已分忍饑度殘歲
真正關注畝產,由朝廷主導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專注從土壤、種子、耕作、施肥、治蟲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畝產的,只有朱允炆設置的農學院。
農學院的研究成果是豐碩的,他們不僅掌握了土壤酸堿改良,還從民間中汲取辦法,掌握了麥子砒霜拌種、稻谷砒蘸稻秧防治地下蟲害的技術,通過石灰、硫磺殺除蟲卵,通過焚燒秸稈、天然金坷垃,提升土壤費力。
他們甚至掌握了“雜交”理念,提出了優良種子的相互摻雜,即從一地選擇豐收之后的飽滿種子,與另一個地方的飽滿種子摻在一起播種,以確保種子優良。
朱允炆深入到農學院之中,了解到制約農業畝產提升的主要因素已經不在于技術層面,而在于農業技術推廣層面。
“農學院需要繼續加大技術研究,對鐵犁、三腳耬等工具制作標準做好,交付兵仗局、將作監打造,同時安排專人進入山東、河南、北直隸等地,調匠人全力制作工具,至于相應花費,則報入國子監,交戶部審核與撥付。”
朱允炆清楚新工具、新耕作方式對增收的作用,別說畝產增收三斗,就是增收個一斗,朱允炆也需要不惜代價地去推廣。
一畝地增產一斗,十畝地就增產一石,五十畝地,那可就是五石,對百姓來說,這可就是近二兩銀子,少了饑荒與困頓,對朝廷來說,這就是三斗多的農稅,朝廷多少開支不都是這一點點農稅積累出來的
盛仲、何太吾連忙答應。
朱允炆看了一圈,道“收割麥子,不能僅有鐮刀,還應該設計更有效率的工具。”
“這個”
何太吾有些迷茫,割麥子還有比鐮刀更有效率的
朱允炆示意何太吾拿出紙筆,簡單勾勒出了一種名為“掠子”的割麥工具,
掠子是一個帶網兜的大簸箕,直徑四尺,在邊緣處放置一把鋒利的割刀。使用掠子的時候,左手拿著長桿,右手拽著方向繩的手柄,就這樣左右手來回控制,一放一拉就可以把一大片的小麥桿割斷,然后用力一抖把小麥從網兜中顛出來即可。
掠子工具的出現年代已不可考,據說宋代有了,并沒有普及開來。朱允炆打算將這種工具推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