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里面吸納了不少兵學院的人,其中一個最出名的莫過于王綏,此人不僅在朝鮮智斗李芳遠,還在水師東征中“圍點打援”,突破了壹岐島,給了倭國巨大的教訓,可謂是風頭正盛。除了王綏外,還有王訓、秦政學、李永年等,都在兵部任職。
國子監就是禮部在管,禮部沒道理不歡迎,吏部、刑部、都察院等也需要新鮮血液補充,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國子監肄業的是香餑餑。
歷史發生的軌跡事實上已經被朱允炆改變,在原本的歷史上,國子監會因為科舉而逐漸沒落,科舉出身成為了尊崇的代名詞,人人以科舉出身為榮。
至于國子監,呵,只要你拿五百石糧食,就放你進去讀書,什么學歷不學歷,什么出身不出身,有糧食、有錢就能進去。
科舉為榮,轉為國子監為榮,這個現象的改變看似微不足道,卻事實上影響極為深遠,這意味著科舉地位的下降,意味著以八股文、經義文章為主導的科舉制度正在嬗變,嬗變為以國子監為主導,以品德、能力為核心的肄業入官制度。
而隨著肄業入官制度的鞏固與強化,朱允炆所打造的社學、縣州學、府學、國子監四級教育制度也將成為主流,更多平民孩童也將參與到四級教育制度之中,文教也將真正打通到底層。伴隨掃盲運動,大明百姓的識字率將在二十年之后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
都說培養人才,人才為本,人才哪里來,不就是數量堆出來,量達到一個級別時,自然而然會冒出來幾個驚艷世人的天才,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國子監站在四級教育制度的最頂端,匯聚天下精英,朝廷不要他們要誰
科舉卷面結果真的重要嗎
不重要。
科舉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現在有國子監直接培養人才,有嚴格的肄業考核,只要取得肄業文書,那就是大明的人才。
既然是人才,直接拿來用不也合情合理的。
話雖如此,大明的科舉、武舉依舊沒有保持著頑強的生機,民間士紳階層對四級教育制度的認可并不深,他們寧愿選擇私塾、書院,也不愿意選擇免費的四級教育制度。
無論如何,國子監的地位與重要性越發凸顯,解縉、郁新、茹瑺都很清楚,朱允炆在國子監的演說,很可能并不是直接關系國子監的,而是關系未來朝堂的,在這種認識下,怎么能不去聽一聽
內閣有覺悟,六部也精明,都察院消息靈通,紛紛決定前往國子監聽一聽朱允炆的演說。
四月六日,國子監,大廣場。
朱允炆站在高臺上,看著文武官員來了一大半,不由地微微搖頭,國子監高層、各分院院長、博士、助教、無數監生也都到了。
楊士奇將黑板推出,遞給朱允炆粉筆,行了個禮便下臺坐著。
朱允炆在手中掂了下粉筆,對臺下的眾人說“這幾日朕在國子監參觀,看到了國子監諸學院的進步,也聽到了許多新穎的論調,見識到了許多新鮮的知識、事物,收獲良多。不得不說,國子監自革制以來,進步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