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環郁悶了,朝廷在三分水師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自江南北運糧食,東海水師為主力,可沒想到從交趾大規模運糧北上。
正在發愁的林環突然看到韓觀臉上浮出笑意,不由地冷靜下來,低頭沉思,余光看到了張紞那張平靜的臉,他哪里有什么擔憂,擺明了就是吃準了自己,想要借自己之手,回去讓朱允炆給南部水師發一道手諭,由蒸汽機船來幫忙轉運糧食吧
老狐貍,擔憂都是假的。
只不過,張紞明明可以自己寫奏折,為何不將此事直接奏報給朝廷,朱允炆沒道理不答應。
林環不解。
張紞不親自上書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避嫌與立規矩。
交趾布政使擁有太大的權限,張紞很清楚什么事不能僭越,清楚界限在哪里,平日里并不與按察使司、都指揮史司有過多往來,自然也不會去牽扯到水師的事之中。
洪武朝的風云告訴張紞,想要活得長,就慎重處理職權外的事,能借力的借力,能避免接觸的就避免接觸,兩袖清風不染花黃,一心為政不碰雷池。
水師現在是個香餑餑,尤其是三分之后,南部水師總部就設在愛州港,這里面有無數的利益可以鉆營。
若張紞親自上書,恐怕朱允炆會準許張紞“便宜行事”,讓水師配合張紞運輸糧食。
一旦張紞跨過去這一步,那必有效仿者,跟隨者,時間長了,三司官會認為,用水師的船只運點糧食合情合理,理所當然,既然如此,要水師幫幫忙,給我們運點木頭,運點石頭,運點香料,也是應該的
張紞不愿意親自上書,不愿意便宜行事,更不愿意破壞規矩。
現在借林環之手,走正常渠道,按規矩辦事,誰都說不出不對,他日交趾三司用水師時,還需要照例先上奏,這是立下規矩。
前有車,后有轍。
林環只是一個新科狀元,尚不明白官場法則,但還是遵從張紞的意,寫了一封奏折差人遞送京師。
在一番問對之后,林環開始轉入真正的使命“接渤泥國使臣三月消息,渤泥國國王哈桑去世。后探得渤泥國內部分裂為兩個勢力,一方是艾哈邁德親王,一方是特曼貢親王。兩股勢力明爭暗斗,爭奪權勢。其中艾哈邁德親王背后是黃森屏,此人算是大明人。皇上旨意,命我于交趾組成使臣隊伍,出使渤泥國。”
張紞凝眸,韓觀渴望。
很顯然,這是大明在渤泥扶持一股力量的大好時機。
雖說黃森屏在元末的時候就跑到了渤泥,但他身上畢竟流淌著華夏人的血液,在骨子里還是中國人,加之此人多次派遣家人前往大明,對大明的認可遠比什么特曼貢親王好得多。
渤泥的位置很關鍵,大明在南洋深處的勢力存在,僅僅只有一個小小的舊港宣慰司,根本不夠。
若水師能在渤泥立足,打造一個軍港,那大明水師將在南洋深處徹底扎下根,形成對整個南洋諸國的真正威懾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