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
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雖說廣西兩地土司造反影響了不少官員的休沐,好好的假期也被征用了去。但大明這個巨人,絕不會因為腳底下多了一顆石子而止步不前。
建文八年六月時,宣傳司主事兼國子監司業胡濙上書,希望朝廷能在建文九年元宵節時舉辦大型燈會,與民同慶,展國之昌盛,收民心,增榮耀,養大明子民自豪、團結、一家之共識。
此上書得到國子監、禮部的支持,卻在戶部那里得到了反對。
理由很簡單,朝廷舉辦大型燈會需要很多錢,這筆錢可不是幾千兩、幾萬兩能辦得下來的,少說也是十萬兩起步。
戶部不愿意出這筆錢,認為華而不實,毫無意義,還容易制造歌舞升平的假象。
但最終,朱允炆批準了胡濙的奏疏。
在朱允炆看來,大明百姓的日子實在是有些枯燥,平日里娛樂活動就那么幾樣,看戲聽書,斗物逛秦淮河,士人等還能吟誦下風花雪月,還創造不出幾個有唐宋風采的大作。
忙碌一年又一年,元宵節熱鬧了幾次,但總不夠大氣、不夠氣派,也不夠吸引人。
胡濙有一點是說對了的,辦一個燈會,確實有助于凝聚大明子民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天下一家,團結和平,生為大明子民應該自豪的共識。
后世的春晚節目,其意義還真不是幾場歌舞,幾個笑話,幾個段子,笑呵笑呵了事,而是旨在打造一種文化符號,通過這種符號,連接無數人,形成一個團圓、團結的大集體,它憑借著文化符號,打造了普遍的文化共識、認識共識,這才是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建文朝迎來第九個年頭了,是時候考慮凝聚民心、提升民族自豪感了。眼下朝廷并不缺錢,后宮也不缺錢,不需要動用國庫,后宮就完全承擔了。
燈會籌備期超過半年,動用宮廷匠人與民間匠人五百余,終于準備妥當。就在眾人翹首以盼的時候,廣西土司鬧了事,許多人都猜測朝廷會不會取消燈,畢竟“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京師猶歌舞”這種事不太好看。
朱允炆并沒有取消,反而是大張旗鼓,將京師大型燈會的消息早早掛在了建文報上,蘇杭等地的商人、大戶聽聞之后,紛紛啟程前往京師,參與第一次朝廷舉辦的大型燈會。
元宵賞燈,據說始于漢代祭祀太乙。
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乙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也就是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祭拜太乙,人們在祭拜之時,以“舉明燈”來紀念太乙商湯當年祭天為人們祈雨的行為,后來這種習俗演變成了元宵節賞燈。
最初的元宵節,大致是一群人舉著火把在田間游走,其意義就是以火來祈雨驅蟲,祈求五谷豐登。元宵節的火,來源于太乙焚身祈雨之火,故此也有以避災祈福、天官賜福的深意。
后來,元宵賞燈變得豐富多彩,也才有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絕美描述。
朱允炆并沒有將燈會地點選在午門,而是選在了莫愁湖。
轉眼間到了元宵節這一日,莫愁湖附近早已是人山人海,商人聞訊更是提早購置了戶部專門劃出的攤位,擺上了琳瑯滿目的商品。
沿莫愁湖十里,人來人往,擦肩接踵。
無論是京師百姓,匠人,還是商賈、學子,亦或是富家子弟,官宦之家,勛貴之后,都不愿錯過這場開國以來的首次大型燈會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