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見朱允炆不說話,心頭有些不安。一旁的楊榮見此,主動說“皇上,臣以為西疆自給應不成問題。按照茹布政使的方略與之前奏報,西疆省的糧區主要分為六塊,只要其中三塊糧區豐收,定能滿足衛所、三司與當地百姓所需,實現自給。”
“雖說西疆氣候難預,災害不少,然有天山遮擋,損了天山以北,未必會損天山以南。天山以東減產,天山以西或是豐收。茹布政使帶軍民墾荒兩年多,基礎已是打牢,相信今年秋冬收成之后,無需朝廷供應后勤。”
朱允炆盯著輿圖,西疆省不同糧區的距離有些遠,最東面的在哈密,而最西面的在伊犁河谷,距離兩千五百多里,伊犁的風,確實吹不到哈密去。
楊士奇老成地說“西疆省稻谷九月收割,在八月下旬可預估收成。若收成可期,茹布政使定會在九月之前發報陜西行都司、陜西、四川諸地,無需解送物資至西疆省,后續也會有文書送至京師,皇上不妨等上一等。”
朱允炆聽到這里,安心下來,仍吩咐道“在沒有收到西疆布政使司停止運送后勤的文書之前,各地不可懈怠,務必準備好糧食、棉衣等做好接續。”
楊士奇領命。
朱允炆將目光從西疆省輿圖上移開,看向袁岳“說說吧,西疆是否真如布政使司文書中說的太平無事地方上叛亂有幾起,當地回回人、蒙古人是否服從朝廷管理”
袁岳拿起竹節,指了指輿圖中的烏魯木齊“回皇上,自設西疆三司、府縣以來,茹布政使與各縣府官吏齊心合力,大力招撫、收攏當地百姓,將原本過于分散的人口聚集在主要府縣之內與附近,以便于管理。”
“伊瑪目等手持古蘭經,配合郭三省說服百姓歸順大明,削弱了回回人、蒙古人等對朝廷的敵意。經過兩年多招撫,至臣來時,在冊百姓已有五十二萬,大致占西疆總人口的七成。剩余三成人口,仍在招撫、遷移之中。”
“至今年一月,都司與衛所共出動二百三十七次,其中鎮壓造反,平定地方五十二次,護送百姓、配合三司維穩一百六十次,救災二十五次。西疆整體上漸趨穩定,并無大的問題。都司及衛所有能力鎮守西疆。”
朱允炆坐了下來,端起茶碗“對待造反,不可姑息,該殺則殺。但務必清楚他們為何要造反,是朝廷政策不得民心,還是官吏苛責、欺辱百姓,亦或是有人枉法,致民無活路,絕不可鎮壓了之、一殺了之,此事并非是布政使司單獨負責,你們都司也有督察責任。”
袁岳肅然領命。
朱允炆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是,西疆都司應該監督布政使司,如果布政使司、府縣官吏不作為、胡作為,都司可奏報京師。
袁岳想起來一件事,指向輿圖上的帖木兒帝國“皇上,去年里,帖木兒國的哈里鎮壓了三起叛亂,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按約定運送來了銀兩、糧食、牛羊馬等,聽聞哈里有派遣使臣至京師的想法,若該消息無誤,其使臣很可能今年冬抵達京師。”
朱允炆嘴角浮現出一抹笑意,楊士奇、楊榮也不由地放松許多。
當初朱棣選擇放走哈里這個俘虜,讓其成為帖木兒帝國的王者是正確的,至少哈里是認真履行了約定,或者說,哈里在西疆省丟掉了再次與大明戰斗的勇氣。
事實上,也由不得哈里不低頭,大明最遠端是塔什干,距離撒馬爾罕只有六百多里,隔著一條錫爾河。
一旦哈里不聽話,大明完全可以集結騎兵,日之內便可邀請哈里喝喝茶,如果是晚上,還可以辦個炫彩的焰火晚會。
不過哈里為了給大明賠款,加大了對國內百姓與統治區域的壓榨,激起了不少反抗,這也是實際存在的,此時哈里派遣使臣前來,恐怕是想商議賠償延后、減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