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尚書鄭賜奏報“混凝土基建第二個五年規劃正在穩步推進,依照規劃,混凝土道路基建將圍繞北平,連接更多軍事重鎮。然在第二個五年規劃時,并沒有考慮東北大部,臣請擴大基建范圍,增加一條自沈陽至長春、會寧的道路。”
戶部尚書夏元吉站出來反對“皇上,臣以為不妥。今年戶部已拿不出更多錢鈔去支撐基建。在第二個五年規劃沒有完成之前,不宜再增加新的安排。”鄭賜皺眉“東北遼闊,適合作為糧倉重地。若沒有混凝土道路,如何將那里的糧食運出來。糧食出不了,百姓的生活如何改善”
夏元吉自是知曉這個道理,但戶部是真的拿不出大量錢財去鋪設基建。
今年看似沒有什么大事件,但朝廷的支出可不比打仗少。
不說北平營造的耗費,就是新軍之策覆蓋范圍增加了云南、廣西兩省,雖說這些地方衛所并不算多,但畢竟是一筆大的開支。朝廷還營造了新的造船廠,開了鐵礦廠,船廠方面招募了眾多船匠,初級工業打造又分出了諸多分支廠,相關零部件開始分散制造。
蒸汽機改良也需要錢財支撐,水師三分,各地物資調配,特別是南洋水師的基地建設,還有大小琉球的控制,這些哪個能少了錢
李素水師南下,又帶走了一萬多將士,這里面哪個不是錢堆出來的
現在又是大移民,二十萬人口也不是小數目,所需錢鈔不下二百萬,這還是最低估算,整個過程走完,沒三百萬兩過不去。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也有些苦澀,雖說朝廷財政一增再增,可還是過得有些拮據,問題不出在財政上,出在支出上。
楊榮出班“皇上,臣以為眼下戶部艱難,又尚未移民百姓闖關東,即便是移民了,百姓扎根東北也需兩年時間,通往東北的混凝土道路延后兩年并無不可。兩年后,新的基建規劃也將重新填造,正好可以接上。至于兩年中百姓所產糧食,不妨以衛所收購的方式支民。”
朱允炆欣然同意,看向鄭賜,嚴肅地說“無論如何,通往西疆省的混凝土道路務必修通,五年不行,那就十年,遇山開山,遇水搭橋,遇沙漠就植樹造林,無論付出多少,混凝土道路都要修到西疆,對于西疆加急文書,需確保二十日內送抵北平。”
鄭賜深知困難重重,但還是凝重地回道“臣定爭取早日將混凝土道路修到西疆。”
隨著大明疆土的擴大,如何強化這些地方的管理,不至于出現割據勢力,是朱允炆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一個關鍵的辦法,那就是拉近地方與京師的“距離”。
空間的距離無法縮短,但時間卻可以縮短。
比如大同到北平,彎折之下七百余里,在沒有鋪筑混凝土道路之前,大同的尋常文書送到北平要十天左右,加急文書需要四日,遇到刮風下雨、大雪天,還可能延遲。
可有了混凝土道路之后,無論天氣如何,只要不封路太多,尋常文書六日便可抵達北平,加急文書兩日便可。
換源a
現在西疆省的消息傳遞很是困難,茹瑺寫一封文書,送到南京少說也需要一個月,這還是快的,慢點需要兩三個月。一旦貫通了混凝土道路,消息的傳遞會縮短許多時間,朝廷也可以更好掌握地方動態,及時調整策略、安排對策或給予支持。
混凝土道路是聯系地方的重要一環,也是事關朝廷控制地方力度、政令傳達的基礎設施。一旦大范圍的混凝土道路建設完成,大明就很難出現地方割據,地方出了亂子,也可以輕松解決。
早朝結束后,朱允炆下旨宴請阿伊努人安藤川等人,并命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官員陪同。
安藤川見到了大明天子,戰戰兢兢行禮跪拜。
朱允炆看著瘦弱、有些黑,頭發還有些卷的安藤川,虛抬右手賜座,然后說“安藤川首領,朕聽聞阿伊努人的日子不太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