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出一條河道”
亞當震驚。
威廉等人一時之間也不敢說話。
仔細想想,朱允炆說得也并非沒有道理。沒有河道,那就開鑿出來一條,問題不就解決了
可有道理并不代表可以行得通,大明人口眾多,地大物博,說開河道就能開了。可威尼斯想開河道也開不了啊,因為那里是馬穆魯克王朝的地盤,他們不答應,誰能開河道
朱允炆引導著說“你們回去之后,可以告訴威尼斯總督,可以告訴其他國家的公爵、國王。想要大明的貿易利潤,想要無盡的財富,最好的辦法是說服馬穆魯克王朝,在紅海與地中海之間,開鑿出一條南北方向的運河。”
“一旦運河暢通,船只往來將再無阻礙,你們也無需耗費時日轉運貨物,更不需要更換船只。只需要繳納過河的稅,便能開啟遠航。這其中的好處,利益,相信你們可以看得清楚吧”
亞當自然知道這個設想一旦實現將會是何等的偉大,諸多困在地中海中的國家將會擁有一條進入東方的最便捷通道,成本降低了,利潤自然也就高了。
可問題是,馬穆魯克王朝未必會同意。
朱允炆自然知曉馬穆魯克王朝不會同意,但這個想法必須傳達出去,至于會給馬穆魯克王朝帶來多少麻煩并不要緊,要緊的是這件事將會消耗西方諸國的精神與注意力,甚至會帶來矛盾與沖突。
退一萬步,即便是馬穆魯克王朝點了頭,等河道修出來,至少也需要年,到那時候,朱權早就控制了非洲要地,未必不能北上一下,扼守住這一條通道,讓其成為大明向歐洲傾銷商品的通道。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戰略位置需要大明的力量來主宰。
殖民也好,半殖民也好,這一條路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它像是高山上滾落的石頭,會有慣性。
亞當、威廉不知道怎么離開皇宮的,只記得朱允炆很高興的樣子。
等第二天醒來,黃二月、陳余就帶人拿來了樣品與亞當、伯雷等人商議采購事宜,亞當充分發揮了商人本色,以批量購買為由,希望黃二月、陳余降低價格。
按照大明市價,棉布一匹一百五十文,絲綢一匹六百文。亞當開出了一匹棉布一百文、一匹絲綢五百文的價。
黃二月、陳余反復爭取,最后以一匹棉布一百一十文、一匹絲綢五百二十文的價成交。
亞當、伯雷等人很滿意,這個價格在市面上都很難購得,皇室給足了誠意。黃二月、陳余也很是滿意,約定出航之前半個月備好貨物,并幫忙運至其船上。
生意事,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