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詢問。
王耆老摸著白胡須,笑著說“裹小腳,嫁秀才,白面饅頭就肉菜;裹大腳,嫁瞎子,糟糠餑餑就辣子。孫丫頭五歲了,也該裹腳了,再晚下去,三寸金蓮是別想嘍。”
“裹腳”朱允炆臉色一變,站了起來,看向老嫗與女童的背影說“走,去看看”
裹腳
這是惡俗,是折磨無數女子的病態之舉
裹腳,纏足起源于什么時期并不好說,有人說是南唐李后主時期,沒錯,就是那個吟唱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李煜。
傳聞李后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是人皆效之以弓纖為妙。
不論這種說法準不準,至少在五代時期出現了纏足。宋代初期,纏足尚少,而在宋徽宗時期,纏足人數開始增加,“花靴弓履”開始出現,
但這些現象依舊只是存在于局部,絕大部分,尤其是底層耕作的婦人,是不參與纏足的。
但到了元朝時期,纏足得到發展,元雜劇中,繡鞋、腳之類的詞經常出現,如“休提眼角留神處,只這腳跟兒將心事傳”,“蹙金蓮紅繡鞋,蕩湘群鳴環佩,轉過那曲檻之西”等。
元末時,纏足得到大發展,甚至有些地方觀念深重,出現了不纏足是恥的集體認識。但元朝纏足的發展,被元末起義大火給燒斷了一段時間。
在戰亂時代,百姓流離失所,漂泊不定,不知明日,誰還顧得上什么纏足,拖兒帶女逃亡的日子,怎么可能去纏足
比如朱元璋的馬皇后,她就是不纏足,甚至還有“馬大腳”的民間提法。朱元璋不在意馬皇后的腳大小,也沒有強迫過自己的女兒纏足過,朱標的老婆也是不纏足的,朱允炆的皇后馬恩慧也是不纏足的。
可以說,在明代初期的皇宮妃嬪、公主里面,并沒有纏足的習慣。但隨著士人階層的興起,隨著理學的約束加大,加上男人變態的、病態的審美與扭曲的控制欲,讓依附于男人的女人開始了大規模纏足。
男人說纏足,是女德。
女人無力反抗。
朱允炆聽著王耆老的話,可以感覺到纏足如同猛獸一般開始撲向大明子民,撲向無數的大明女子。
這是一股難以抵抗,來自于世俗
集體的力量。
到了老嫗家外,隔著低矮的籬笆就可以看到,老嫗將孫丫頭摁在凳子上,然后提來一對大公雞,坐在了丫頭對面,將兩只大公雞的脖子并攏,用腳拿腳踩住,另只腳踩住雞腿,手抓著雞胸脯的毛幾大把揪凈,操起菜刀,噗噗給兩只大雞都開了膛。不等血冒出來,兩手各抓住孫丫頭一只腳,塞進雞肚子里。
孫丫頭被滾燙粘熱的血液嚇得哇哇大哭,想要掙扎卻如何也掙脫不得,老嫗更是狠狠按著,沒有死透的兩只公雞在撲騰。
直至公雞沒了半點動靜,老嫗才將孫丫頭的腳提出來,拉過一旁的木盆,里面盛著熱水,洗干孫丫頭的腳之后,便將兩只腳放在膝蓋上,任憑孫丫頭如何掙扎都不管,讓開大腳趾,攏著余下四個腳趾頭,就想用力。
“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