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苗了,出苗了,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盛仲激動不已。番薯只要出了苗,就說明大明的土壤、氣候是可以種活這些農作物的,活了,產量哪怕是沒有皇上說的那么多也不打緊,百姓多了一些口糧,總歸是好事。
天終于放亮,盛仲、宋玉等人看著田間,已出現了點點嫩芽,栽種的番薯已開始萌發。
番薯出苗的消息很快傳入宮中,朱允炆了解之后,只是點了個頭。現在朱允炆沒精力關注番薯的問題了,接甘肅、陜西等地文書,韃靼的本雅失里、阿魯臺集結了大量族人向東遷移。
韃靼東遷,大明不能不關注。徐輝祖、朱棣、鐵鉉、楊榮等人紛紛進入武英殿,商議對策。
朱棣審視著輿圖,結合多方情報,嚴肅地說“韃靼大規模東遷,最可能落腳的地方有三個,河套、阿魯渾河流域、還有臚朐河流域。河套那里,韃靼即便是去了,也未必敢停留,阿魯渾河流域,是中間地帶,對他們而言相對安全。若是韃靼回到臚朐河,那將形成威脅。”徐輝祖凝重地點頭,指了指東北方向“朵顏衛、福余衛雖臣服于朝廷,但近年來因為進貢戰馬一事,其心懷不滿已有數年。按照安全局刺探的情報,朵顏衛、福余衛高層并不想持續進貢朝廷大量戰馬,包括其部落族人,對大明的好感也不多。”
“這兩支力量之所以一直沒有反叛,恐怕有兩個原因。一是孤立無援,外無力量可以借助。二是朝廷的軍事威懾。無論是帖木兒之敗還是大閱兵,恐怕都給他們帶來了極大震撼。若這兩種原因一直存在,興許他們會繼續臣服。若韃靼東進至臚朐河附近,那朵顏衛、福余衛就不再是孤立無援。”朱棣看了一眼朵顏衛、福余衛的領地位置,對朱允炆進言“若朵顏、福余已有二心,朝廷應提早應對。”鐵鉉進言“東北方向的軍事力量,過于重視原女真所在區域,對偏西的朵顏、福余威懾有限。加上朝廷在東北廣設衛所,增派兵力,恐怕也會讓朵顏、福余心有不安,可能會加劇其反叛。臣以為,應緊密關注兩衛與韃靼之間的動向,若朵顏、福余果真想聯合韃靼禍亂東北,應盡早增派軍士北上。”朱允炆審視著輿圖,臚朐河距離朵顏衛的地盤還是有幾百里的,中間還隔著哈剌溫山,他們想要勾搭在一起,需要翻山越嶺。
韃靼不太可能傾力東進,一旦進入東北平原,被大明堵住的話,想走山路回去,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若朵顏衛、福余衛不老實,恐怕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突然搶掠東北,然后翻山越嶺跑去和韃靼會和。
不過朵顏衛、福余衛有這個膽量嗎朱允炆很是懷疑,大閱兵的時候,朵顏衛、福余衛的高層可都是來了的,看到了大明軍隊的強大,也看到了騎炮兵,惹了大明,他們就是跑到韃靼那里去又如何,大明已經不是幾年前打帖木兒的時候了,大明現在的騎兵雖說徹底消滅韃靼不太現實,但徹底消滅朵顏衛、福余衛,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命令大寧都司、遼東都司,嚴密關注朵顏衛、福余衛動向,若其有意西連韃靼,亂我東北,那就莫要朝廷雷霆之怒,滅他部落”朱允炆丟下毛筆,嚴厲地說。
“臣等遵命。”徐輝祖、朱棣等行禮退出武英殿。河套。受黃河水的滋養,河套一帶水草豐美,是一處十分優美的牧場。
北面的陰山,如同一座屏障,阻隔著水汽北上,讓南面的降雨更是充沛。
一聲聲雷動,無數戰馬嘶鳴。本雅失里、阿魯臺帶著大量的族人抵達了河套地區,準備好好休整一段時間。
自進攻威虜城失利后,本雅失里、阿魯臺著實不安穩了一段時間,生怕明軍偷襲,這一個冬天都沒過好,眼看著春暖草綠,明軍也沒半點動靜,這才安心下來。
在阿魯臺看來,明軍之所以沒有動靜,主要原因是明軍缺乏深入草原的力量,明軍的戰馬數量未必是多的,與帖木兒一戰之后,明軍是贏了,可明軍自己就沒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