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望見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兩個人給朱允炆扇風。
朱允炆止住了扇風的匠人,這炎炎夏日,本就熱,加上冶鐵的熱量,讓廠區內變得更是燥熱。那些匠人一個個穿著短褲,上身,汗水一道道流淌。
沒有人有時間享受風。
隨著冶煉不斷進行,周圍的溫度更高,朱允炆額頭也不斷滴落汗水,看著揮汗如雨依舊勞作的匠人,朱允炆對馬望詢問“匠人一個月有多少錢鈔”
馬望知曉朱允炆重視匠人,早年間更是稱“偉大的匠人”,經過多年改制與財政好轉,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間,于是含笑說“回皇上,匠人辛勞,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個月大致四兩錢鈔。”
公輸巧在一旁點頭“四兩錢鈔,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嘆道“四兩錢鈔,是不少了,可相對于他們的付出還是少了些。工錢應與產量掛鉤,有了這大鑒爐,產量上去了,工錢不能不增加,工部在這方面,是不是應該注意點”
宋禮自是答應“現如今朝廷缺鐵,他們制造出這種大鑒爐,本就是有功,當賞。至于日后匠人工錢,臣以為可以按每斤來計,拋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適,匠人多產多得,朝廷還能解決鐵荒,這是好事。”
朱允炆笑著說“這一點應抓緊敲定,到時在這里掛個橫幅,寫上勞有所得,多勞多得。鼓勵匠人多生產。”
馬望激動不已,這就意味著朝廷下屬的冶煉廠也引入績效管理了啊,以后向產量與質量看齊,定能調動起匠人們的積極性。
鐵是戰略物資,產量高低,是衡量國力的一大指標。
面對日益增長的用鐵量,朱允炆必須想盡辦法,促使冶鐵量跟上來,沒有龐大的鋼鐵產量支撐,初級工業就是個笑話。
“開爐,出鐵”
隨著匠人們高喊,巨大的鎖鏈拉動,打開了出鐵口,紅色的鐵水緩緩流淌至鐵水溝,又順著鐵水溝緩緩分流
朝鮮南端,不知名小島。
一個漁民看著一小包碎銀,眼神中透著貪婪,連忙對眼前面色兇狠的倭人說“沒問題,從今以后,她們兩個就是我的閨女”
倭人抽出腰間的刀,刷得砍斷一旁的小樹,威嚴地說“李麻子,收了錢就要辦事,若是你不按規矩辦事,你知道的,我們可是會殺人的”
李麻子看了一眼被斬斷的樹,將銀兩揣入懷中“放心,不就是兩個女兒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說吧,你們想讓他們去哪里”
“剩下的事,你聽她們的。”
倭人說完,上了上船,游蕩而去。
李麻子看向一旁的兩個清絕女子,都是十六七歲,正是風華絕代的時候,長得更是俏麗,若不是看到兩人腰間的短劍,李麻子都想撲上去了。
“我叫李秀姬,她是我的妹妹,李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