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一出,朝堂嘩然。
實事求是地說,朱允炆對官員田畝數量的規定并不算苛刻,一品官,一千五百畝不少了,要知道諸葛亮這種級別的人物也才一千五百畝。
漢代時期,曾規定過多大的官多少地,大部分都是五百畝至一千五百畝,最多的五千畝。
當然,這只是規定,有沒有貫徹到底,貫徹了幾天,真正有多少地,不作考慮,但針對士紳階層擁有土地數量的控制是有歷史依據,有歷史憑證的,不是朱允炆一意孤行,拍腦袋想出來的。
在建文朝改革了俸祿制度之后,官員完全依靠俸祿是可以過上小康日子的,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有所降低,繼續控制與聚攏大量土地,只能會造成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形成佃戶群體,而這部分群體規模有多大,就意味著未來大災荒時期,朝廷無力救災時期流民規模有多大
朱允炆絕不允許這種現象持續發展下去,執意限制官員田畝數量,甚至為了政策施行,下達了一條令所有官員都驚慌失措的命令
建文十一年二月至六月,天下所有府州縣,一律禁止土地交割。
不允許辦理田契,這也就意味著,官員想要分散土地規避風險的路徹底堵死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建文皇帝,不少官員已經打算強硬對抗了,可誰能料想,內閣大臣解縉、楊士奇,先一步上書請罪,并主動退出家中多余田畝。
內閣的姿態,讓不少官員心生畏懼,連大佬都退避三舍,負荊請罪,咱們這些小官員還怎么混
解縉、楊士奇的低頭只是開始,刑部尚書暴昭、工部尚書鄭賜、禮部尚書陳性善、兵部尚書鐵鉉,也跟著上書請罪退地。
倒是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沒什么動靜,這兩位實在是沒寫奏折的必要,家里的地都不夠規定的畝數。
不得不說,蹇義清貧,夏元吉端正。
到了這一步,都察院、大理寺不跟也得跟了。
都知道朱允炆的性情,說到做到,當年剛登基立足不穩都敢大刀闊斧改制,一眾官員就差抬著老朱告訴朱允炆要遵循祖制了,可沒用,在朝廷中缺乏權臣、結黨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和皇權拔河。
皇權的威嚴與權勢,決定了整個大明都需要按照他的意志來運轉,只要皇上認為需要,那就去辦,誰擋都不擋不住。
解縉不是張居正,朱允炆也不是萬歷。
朱允炆掌控朝廷已長達十年,現在是十一個年頭,地位比泰山還穩,沒人能動搖,也沒人能撼動,這個時候,反抗的也只能說幾句話發泄發泄,表達下反對立場,但真正執行時,還是不得不乖乖聽話。
為了避免血本無歸,被追究責任,僅僅三天,就已經有二百余京官請罪退地,這是連觀望都懶得觀望了。
尤其是一些御史,正七品官,超出三百畝地的可不在少數,這批人在王真名字是否留在英烈碑的問題上徹底得罪了水師都督府,現在水師都督府都參與到查地之中了,不趕緊退地怕是會被人摁著打。
水師,就職權而言,如何都參與不到田畝事宜之中,可朱允炆任性,非要這樣干,誰也無話可說,只能先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