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祖嘴角一抽。
李芳遠不敢來,是因為他害怕被你收拾,這和抵擋日本三十萬大軍有什么關系。
朝鮮軍隊滿打滿算,能湊到二十萬就不錯了,這些人又分散各處,主力不是在鴨綠江防著大明,就是在京都守著李芳遠,就地方上的那點兵力,全喂給足利幕府的軍隊都不夠吃飽的。
估計等不到大明完善好水師后勤問題,李芳遠就已經跑到建州求避難了,皇上你是不是悠閑過度了。
雖說李芳遠不是個好東西,陰損了點,但唇亡齒寒,一旦三十萬倭軍占據朝鮮,大明就是消滅了北山第還有什么花之御所,這些人盤踞半島,對大明也是個威脅啊。
朱棣瞥了一眼東北輿圖,瞇著眼,好像明白過來什么。
日本三十萬倭軍雖然進入朝鮮了,但還不夠遠,不夠啊,皇上這是打算讓倭軍走得遠遠的,走到徹底無法回擊日本國的距離,然后一舉突入日本國。
只是這種策略多少有點費李芳遠啊
朱允炆并不在意李芳遠的死活,甚至也不在意朝鮮王國的死活,真正在意的是日本三島。只要徹底控制了這三座島,聯合阿伊努人,就能完全控制日本四島。
消除掉萬惡之源,遠遠比消滅那三十萬倭軍有價值。何況那三十萬倭軍也別想有活路,遼東都司可不是吃素的
“皇上,烏斯藏尚師等人即將入京,朝廷以什么禮制接待”
楊士奇詢問。
朱允炆略一沉思,安排道“隆重一些吧,先禮而后兵。無論如何,爭取和平解決烏斯藏問題。”
楊士奇、解縉等人知道,爭取和平這句話背后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絕不放棄使用武力。在半個月前,朝廷已下發文書,調一批內地衛所一萬軍士與西疆都司一萬軍士換防,并指明袁岳帶隊回京,建文皇帝已經在做最壞的準備了。
烏斯藏問題是不能再拖延了,大明開國以來,朝廷對那里的控制十分薄弱,羈縻到了若有若無的狀態。
作為一個盛世王朝,不可能容忍這種現象一直存在下去
駐軍,強化烏斯藏的控制,讓那一片土地,處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這樣盛世才不缺憾。
霍鄰、候顯、陳誠回京了,帶來了烏斯藏一眾高僧,還有烏斯藏的未來。對這一批人,禮部給予了高度重視,禮部尚書陳性善親自帶人迎于郊外
「給大家說聲抱歉,老書暫時轉為一更,等不及的兄弟可以先存一段時間。
新書開篇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精力,時不時需要修改調整,耗費時間多。
驚雪也不想少更新,只是暫時精力跟不上,為了確保后期不水不崩,只能放慢下速度,大家諒解下,我也需要生活,還貸,干活,加班」,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