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近十年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劉伯溫繼續道,元廷大勢已去,天下流民苦之久已,明教扶植白蓮煽動起義,正當其時。“這不但關系明教的宿命,還與你之命運相連。”韓明義聽到此處為之大震,臉色發白,只聽劉伯溫繼續說道:
十年前,在天機閣的操控和聯系之下,派出人間行走,又稱傳教使者韓山童,聯絡北方白蓮教和當地豪強巨富培植力量,準備發起黃河流域河工流民起義。
韓山童對內宣稱“明王出世,彌勒佛下生”,穩定白蓮會眾,對外則宣揚宋徽宗八世孫,以爭取宋朝遺老和感念兩宋仁懷的士大夫的支持。
去年五月,起義正式拉開帷幕。韓山童與其信徒劉福通、杜遵道等聚眾三千,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戰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但正當起義群眾聚集一起宣誓起義時卻遭泄露,元庭派出官兵前來鎮壓,韓山童被捕犧牲,“嗚呼哀哉,明王以一己之力,一統北方白蓮,眼看就要畢其功于一役,卻身死道消!”
“先生也認為這是意外?交戰前夕,主帥身死道消,兩名副將卻坐享其成,一舉邸定潁州,勢如破竹?”韓明義不解,按照父親的做法,幾乎已經形成底層群眾、士大夫、皇室遺老、地方豪強的強大利益群體聯盟,眼看就要功成,具備了政教合一的群眾基礎,怎么會只有他因事情敗露而就義?
韓明義緊緊握住拳頭,他迫切需要從劉伯溫嘴里知道真相。
“癡兒,我若認為是意外,怎會來此?”劉伯溫眼里掩藏不住的惋惜,回首前塵往事,也忍不住一陣輕嘆。百年來,明教進入了鼎盛時期,然而,有人就有江湖。在天機閣和明教內部,卻就“反元復宋”和“天完民立”兩大教義產生了重大分歧。
當時,在兩派力量的有心推動下,天機閣內部盛傳“并蒂蓮生,極樂盛世”的傳言,并蒂蓮生,當然是指一莖兩蓮。明教的這兩大利益群體,意指其一是韓明義的父親韓山童所掌的北方白蓮教---明王宗,奉行“反元復宋”,恢復宋室,實施政教合一的理念;其二是指彭瑩玉所掌的南方白蓮教---白蓮會,他支持徐壽輝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天完民立”理念,想要取元而代之。
在韓明義看來,兩者雖然都是起義,但宗旨卻截然不同,一是自己打江山做教主,皇帝還給宋室,政教合一,治理國家;一是自己打江山自己當皇帝,明教只是思想層面的工具。韓明義因此提出了這個疑問。
“對于明教來說,誰當皇帝并不重要,但對于天機閣來說,卻大有不同”,劉伯溫卻道破了其中玄機,“你可知道,當今天機閣主趙宗承,便是宋徽宗七世孫,你父,便是他的義子?我們怎么會忍心看你父親身死道消?”
本來,按照天機閣的設想,應當力促北方明王宗事成,然后由北向南,席卷中原,燎原江淮,南北合一,邸定江山。“可是,就在起義前夕,彭瑩玉卻盜走明教火鳳令,并私自下山,前往南方助徐壽輝號令香軍。”
“如此說來,我父之死,與南方白蓮教徐壽輝、彭瑩玉脫不了干系?”韓明義問道,但其實他心中早有答案。用前世的經驗來說,兩個高管爭當總裁,當然無所不用其極。但令韓明義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有董事長的支持,就算兩邊董事勢均力敵,父親盡管敗下陣來,怎會落下身死道消的下場?除非,他們另有圖謀。除了南方白蓮,天機閣,劉福通,杜遵道他們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伯溫搖了搖頭,道“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徐壽輝在南方起義,有你父在北方吸引元廷注意,為他們減輕壓力,對他們來說本就是好事”。也就是說,那個告密者,其心并不想破壞起義,純粹就是為了殺死韓山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