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這話雖然說得平靜,卻讓楊樂聽著很刺耳。
兩人心中不服氣,倒也沒反駁劉躍。
火箭炮向來都不怎么受待見,特別是在搞導彈的單位。
靠數量取勝,成本太高。
導彈才是用來精確打擊敵人的王牌利器。
“對你們的底子,我很滿意。如果思維無法轉變,覺得火箭炮不如導彈,技術研發中心將不會對你們開放大門,轉變思維模式,重視任何一款武器裝備的設計,我們才可以成為同事”
劉躍平靜地警告著兩人。
他的想法已經表達得很明顯了。
兩人心態都有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認為他們直接就可以上手導彈設計,還不如不要。
連基本的設計流程都不知道呢。
只有解決了這些,才能很快成長起來。
這些年輕人在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甚至沒經歷過設計實踐的情況下,能作出符合他想法的回答,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在這個年代信息不暢、很多技術尚未公開、技術人才嚴重匱乏,國內相關經驗也很差的情況下,這些人已經掌握得足夠多了。
哪怕是矮子堆里選高個,也能基本符合劉躍的最低要求。
即使等高考后的老三屆畢業,他們在學校掌握了系統的先進理論知識,也不會比直接在設計崗位上一邊實踐一邊學習強太多。
學校學習的,更系統。
花幾年時間去掌握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然后在實踐中運用,學習更高深的專業知識,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更大量的實踐。
眼前這些年輕人,底子不錯,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在學校系統學習的成長速度更快。
“你是準備讓我們設計火箭彈”楊樂問劉躍。
劉躍說這么多,不就是這個目的
“不,一開始你們接觸的,是增程炮彈的設計,這項目我們快要完工了。”劉躍搖頭,一邊說,一邊看著兩人的神態。
楊樂和陳強兩人,聽到這結果,瞬間瞪大了眼睛看著劉躍。
搞錯沒有
招聘他們,說是充實設計團隊,基地可是搞導彈的。
不說讓他們參與到大東風那樣的洲際戰略導彈設計中,起碼也得是能填補國防空白的導彈吧。
兩人都是默默地不說話。
理想跟現實,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也不用擔心,所有的技術積累,都需要一個過程。導彈跟火箭炮的開發,都是建立在對炮彈彈道等方面研究的基礎上。炮彈通過炮膛內產生的推力,在空中飛行過程中只有阻力沒有推里初始推力的多少,決定炮彈射程。這跟導彈一樣,推力能持續多長時間,阻力多大,慣性力量等如何都需要研究火箭炮跟導彈,相比炮彈,只是增加了燃料推進劑,也能看成是炮彈的后續發展。導彈擁有制導部分,可以進行自動駕駛跟飛行軌跡糾偏,這樣才使得導彈擁有精確打擊目標的能力”
劉躍知道兩人心中的失落。
這些人都是一個尿性,基礎不夠,非得往高精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