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一架黃色的小型科考潛艇,艇首是一個圓形的厚厚石英玻璃耐壓罩,還有三支機械臂縮在艇身下方,小潛艇的側面也有四個字——“皮皮蝦號”。
這幾樣東西不但讓c國的水手們開了眼,就連鄭秀榮都產生了濃濃地好奇。她湊到了已經忙活完了的史思旁邊問道:“這一大堆設備是干什么用的?我看著好像是裝人的啊。”
史思瞥了她一眼問道:“這位特工姐姐,你知道什么叫做‘飽和潛水’嗎?”
鄭秀榮尷尬的搖搖頭,史思“咯咯”一笑,看在220萬歐元的份上,便耐心的向她解釋起來:“深水處水壓很高,人下到深海,在高壓之下,呼吸到肺里的氣體便會溶解進血液里,如果這時候快速上浮,人的血液就會像打開瓶子的可樂一樣,瞬間產生許多氣泡,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減壓病’。所以只能在上浮的時候一點一點的減壓,非常費時間,真正在海底工作的時間就很少了。應對這種救援工作,就必須得使用‘飽和潛水’的方式。潛水員在下水之前,先在減壓艙里加壓到作業深度的壓力,而減壓艙、生活艙和深潛潛艇也是貫通在一起同時加壓的。加完壓后,潛水員進入生活艙,吊臂將馱著深潛潛艇的生活艙放下水,我們這臺叫‘石頭蟹號’的生活艙可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可以在水下機動航行,找到失事潛艇后,再坐沉到海底。潛水員乘坐‘皮皮蝦號’深潛器最后靠近失事潛艇,將其破拆,把里面的艇員救出來帶回生活艙。潛水員在長時間工作后也可以回到生活艙休息,省去了上浮減壓的麻煩。”
鄭秀榮聽得一愣一愣的,這些事情對她來說有些科幻了,根本就聽不太懂,不過她倒是對凌浩這支小隊的專業性有了一個認知,對這次的救援也放心了不少。
一個倒計時的電子鐘被掛了出來,上面猩紅的阿拉伯數字顯示著162小時21分19秒,并且數字還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減少著。
“皮皮蝦號”、“石頭蟹號”與減壓艙已經對接密封好,一件件笨重的深潛潛水服也被裝進“石頭蟹號”,一切都已準備妥當,凌浩、田勇、楊雪婷和左鵬飛鉆進了減壓艙,開始了為時45小時的加壓。
鄭秀榮又好奇了起來,笑呵呵的問史思道:“加壓為什么要這么久啊?還有他們的潛水服怎么好像比宇航服還復雜的樣子?還有減壓艙外面的那兩個大氣瓶是什么氣體啊?”
史思看著眨巴著大眼睛一臉求知小白樣子的鄭秀榮,“吧唧”一下將棒棒糖從嘴里拔出來,很有耐心的講道:“我們這一行從業人員太少,所以專業知識也并不普及,您不知道一點都不奇怪,其實也并不高深,我給你講講你就明白了。人體加壓必須一點一點來,不能過快,否則是很危險的,要加壓到與水下375米深度等壓的時間大約要45個小時,任何人都不例外。失事潛艇艇尾還有兩個魚雷發射管,根據標配,為了方便潛艇上潛水員的出入,應該每個魚雷管后面都有一個減壓艙的。你們過一會兒到了聯系時間,就可以通知失事潛艇讓艇員去進行加壓了。盡量多擠一些人,他們恐怕只有兩次加壓的機會,時間再久怕是幸存者虛弱的身體狀況就承受不住了。你我呼吸的空氣是氮氧結合的,而凌浩他們現在呼吸的卻是‘氦氧’,就是你看到的那兩個氣瓶中的氣體。因為氮氣在高壓下對神經有較強麻醉效果,純氧在高壓下也容易導致大腦氧中毒,而氦氣這種惰性氣體水下麻痹情況是比較輕的。不過即便如此,對人體的影響依然會很明顯,有一個‘馬爹利定律’,吸氦氧的情況下,每下潛10米就相當于喝了一杯‘馬爹利’,375米差不多就是一桶了,所以潛水員在這個深度是很容易疲勞的,每天得睡12個小時才行,他們四個人下去也會分成兩組,輪流作業。聲音在氦氧中傳播的速度是氮氧中的三倍,所以通訊器里他們的聲音聽起來會很尖細,你聽了可不要笑。再說說那重達76公斤的臃腫潛水服,它的學名叫‘熱水服’。深水奇寒,這‘熱水服’的原理跟地暖差不多,里面全是熱水管,避免潛水員凍僵。如果人救出了潛艇,在生活艙里便要開始減壓了,連同潛水員在內,減壓的過程會非常漫長,大概要20天左右,這還不能保證潛艇兵們不會出現輕微的減壓病癥狀,也就是說,這項救援任務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你們可要做好這個心理準備。”
鄭秀榮有些愣神,她現在才意識到,深海潛水是一件多么復雜的事情,這才僅僅是不到400米而已,而數千上萬米的深海當中呢,人類要涉足那里豈不是更加地困難?怪不得人類對月球的了解都會比深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