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船上一群艾德琳的同學正在向凌浩他們共享著藍洞的信息,一個叫做艾米麗的姑娘看著筆記本電腦說道:“藍洞上方的水深在落潮時深度8米,漲潮時17米,我可以把目前為止探明的洞內聲吶地圖發給你們,老師他們探查的洞穴入口在水下76米處,那里有一塊凸出的巖石,如果你們要進行長時間飽和潛水的話,生活艙可以安置在巖石上,那處巖洞屬于水下石灰巖溶洞類型,里面的空間還算比較大,所以老師他們就駕駛微型潛艇進去了。剛開始還能將聲吶數據和一些影像資料斷斷續續的發回來,不過在潛艇進洞一個多小時后便突然失去了聯系。”
凌浩等潛水隊的人看著這個藍洞的聲吶結構圖沉默地聽著,這個洞很深,整體的形狀就如同一根尖朝下的犀牛角似的,底部越來越細,不過似乎是聲吶性能的問題或是洞底結構的問題,300米以下便沒有圖像了。洞的中部相對集中的有著幾個比較大的側向洞口,如同是樹木的根須一般橫向延展,緩緩蜿蜒向下,從聲吶圖看,這些橫向的溶洞更像是血管一般彎彎曲曲的,逐漸變細,因為還沒有探測完,所以也不知道這些溶洞通向何方,會有多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會非常悠長,萊文斯教授他們探查的那個溶洞,聲吶圖顯示長度已經有近400米了。
凌浩眉頭緊鎖,這回的任務怕是比自己想象的困難得多,關鍵是教授失聯的地點范圍比較大,而且失聯的原因還不明確,若是僅僅通訊設備出了問題,如今已經過去48個小時,他們早該浮出水面了,想必是在下面遇到了什么危險。教授他們能遇到,自己的救援小隊一樣會面臨相同的危險。
“他們是加壓下潛的嗎?”凌浩問道。
“沒有,因為只是想短時間地探路,而且水深不足100米,所以便直接坐微型潛艇下潛了,并未進行飽和潛水。”一個學生回答道。
“微型潛艇上的氧氣情況如何,有淡水和食品嗎?”江明宇大夫問道。
“哦,我們的微型潛艇是德國曼凱公司最新的產品,不但有小型的制氧設備,還配備了加壓和減壓功能,他們下水的時候我們往潛艇里放了一些飲用水,大概有7升左右,食品就沒有了,不過駕駛潛艇的羅伯特是個吃貨,身上或許會有些糖果巧克力之類的吧。”一個學生面有得色地吹噓著他們的潛艇。
左鵬飛不屑地瞥了他一眼道:“再先進的設備沒電能用嗎?這都失聯48小時以上了,那潛艇的電力能支撐多久?如果電池耗盡,他們還有氧氣來源嗎?”
那學生立刻啞火了,艾德琳則是說道:“如果不用壓力設備,艇上的電力可以支撐制氧機運轉72小時,儲物艙中備有十根氧燭,夠他們呼吸20個小時的。此外還有三套潛水服,一共六個高壓氧瓶,差不多是一個半小時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