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腳蝦號”跟在后面,雖然之前也多裝了兩個攝像頭和強光燈,不過總體性能是絕對無法跟“皮皮蝦號”比的。
轉了一圈兒,似乎并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兩艘潛艇都停在了海床上,楊雪婷和皮特被留在了各自的潛艇上負責照明和接應,凌浩帶著田勇,教授帶著艾德琳穿著潛水服出了艙,站在了一片被燈光照得亮如白晝的海床上。
教授和艾德琳俯身搜集樣品,凌浩和田勇則是搭建著袁冰發明的那個什么“便攜式水下安全屋”,那小子說得好像是挺高大上的樣子,事實上這玩意兒就是個用碳素纖維制作龍骨的大傘,沒有傘柄也沒有傘布,龍骨的數量也比雨傘密實很多,而且為了牢固還添了數道橫梁,整體呈半圓形,完全就是一個可以折疊起來的罩子,這種設計怕是連專利都申請不到,遠遠看上去就像是家里保護剩菜不被蒼蠅光顧的那個玩意兒似的。
“袁冰,你這東西行不行啊?軟趴趴的,怎么看都不是很結實啊。”凌浩懷疑這東西屁用都沒有。
袁冰立馬不樂意了,對著通訊器懟道:“鈦合金倒是結實,用得起嗎?不懂就先別質疑,你們對碳素纖維制品的強度根本就不了解,而且從韌性上講它更是比玻璃鋼還優秀。這個安全屋的原理是一種‘柔性防護’,簡單解釋就是,對待猛獸襲擊,要么是讓其撞鋼板,要么就是讓它撞安全氣囊,對后面需要保護的人來說效果一樣,但氣囊卻是比鋼板要輕多了吧?我保證,除非你們遇到了巨齒鯊,不然這東西絕對有效!”
既然袁冰都這么說了,凌浩他們也不好質疑什么,搭好安全屋之后便也湊到教授那邊看他們找到了什么。
各種“菊石”的殼多到讓人眼暈,還有就是一些手指粗細,手掌長短的針狀物,若非這東西不中空,還真可能被當成小“桿菊石”的殼呢。
教授說道:“看樣子這里的‘菊石’有很多,不過它們也算是小型的獵食者,真正維持著這里食物鏈基礎一環的應該是這個。”說著,教授從艾德琳手里接過兩條已經發白,開始腐爛的小魚,一條明顯就是常見的小型魷魚,華夏南方的漁民稱之為“小管”,另外一條是一種大眼睛身體扁平的小魚,看上去有些怪異,凌浩二人都沒見過。
“這魷魚可不是現代的品種,它們的觸須比現代的魷魚寬大得多,而且吸盤內有倒刺,是標準的‘白堊紀羅氏魷’,只不過它的大小只有它們白堊紀時期同伴的五分之一。另外這條小魚便是白堊紀海洋中最常見的‘長鰭支葉魚’了,成群結隊出沒,基數龐大,是‘矛齒魚’和‘尖吻鮭’這類中型魚類賴以生存的食糧。你看到的這些針狀物體,有的是‘矛齒魚’的牙齒,有的是‘劍射魚’的牙齒,還有一些粗壯點的,是‘弓鮫’的脊刺。”教授邊說邊將一些完整的樣本裝進隨身的小箱子里。
田勇則是扔過來一顆眼鏡片大小的鯊魚牙齒道:“這條鯊魚至少也有4米長了,我說得沒錯吧?”
教授拿在手中看了一下道:“這顆牙齒在這里已經有些年頭了,是屬于刺甲鯊的。”
一番探查下來,的確沒有發現有爬行動物類的任何遺骨,在教授的再三堅持之下,“石頭蟹號”也來到了這片水域。眾學生們輪流出艙,在“安全屋”的保護下繼續對海床底部進行發掘。不斷有新的白堊紀物種被發現,甚至還有一些被認為在白堊紀已經滅絕的生物也被找到,一些從未被發現,誰也不認識的全新物種竟然也出現了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