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此界有關志異類型的文,十分少見,市場極大!要不然,前身也不會去寫志異文了。
這豈不是讓自己鉆了一個空子?
萬一寫聊齋志異火了,不僅能賺到錢,甚至還能因此成為儒修呢?
畢竟成為儒修的第三個方法中,就有包含著著書立傳。
要是靠這個在體內完美凝聚出浩然正氣,豈不是也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此界志異文不火的原因,估計就是沒有什么好的作品呈現在讀者眼中,要是出現蒲松齡那樣的大家,只怕百姓們會爭先恐后的去看...”
想到這里,孟川有些激動難耐。
他連忙回到屋里,準備好紙墨筆硯。
前世,自己作為一名網絡小說作家,為了創造出頗為優質的作品回饋給讀者,閱讀過不少有關聊齋這種類型的書籍,至如今來說,也是記憶尤深,寫下來完全不是問題!
“如果要寫聊齋志異,要先寫哪一篇呢?”
孟川有些疑慮。
第一篇,肯定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要博得陶大郎的歡心,更要迎合讀者的口味,只有這樣,作品才能傳播開來,使自己有機會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儒修,畢竟現在的自己,時日無多了。
“有了!就寫‘聶小倩’!只不過,不能全部按照原篇來寫,不然晦澀難懂,百姓會失去興趣了解。
不如將此篇寫成類似四大名著那樣的通俗話本,再用寫網文的技巧,把遇到鬼魅的橋段提前,將整體劇情做出修整,讓開篇直接突出故事的危機性、詭異性,直接將讀者吸引住!
這樣一來,即可以保證原篇的文學性,也能讓沒讀過幾年書、只能勉強識字的百姓認可。”
孟川來了強烈興致,開始落筆。
之所以要寫聶小倩,是因為在蒲松齡祖師爺、老前輩、老神仙所著的《聊齋志異》中,唯獨此篇名氣最大,這也得益于前世那些影視作品。
原著結尾,寧采臣原配去世后,不僅與聶小倩成親,甚至還有了子嗣,人鬼之戀在此界乃是禁忌,鬼生陽間子,又不符合邏輯。
于是,孟川想將整體劇情都做出修改,使故事的發展更貼近前世倩女幽魂的影視作品,就連故事結尾他都想到了。
就寫聶小倩轉世投胎,正值二八年華時,機緣巧合遇到了中年寧采臣,然而兩個人過上了沒羞沒臊的日子。
這是網文的常見寫法,即使本不該大圓滿的結尾,也會想辦法圓滿回來,這樣做,有討好讀者的嫌疑,但是,孟川樂意。
轉眼間,他就已經寫出了第一行文字:
【寧采臣,江南道人士。性格慷慨而又豪爽,以行為端正而自重。常對人說:“生平從不尋花問柳”...】
原文是:【寧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
孟川曾練過毛筆字,現如今也完美繼承了前身的記憶,所以在寫字過程中并未遇到什么困難。
專注寫文時,他也沒有忘記修改了一些地方名稱詞匯,都全部按照此界的地理名稱去寫。
比如,‘浙’更改為江南道,‘金華’改為婺州。
這樣的做法,無非就是想求一個真實性,反正不能寫架空,因為百姓會質疑其真實性,朝廷官府方面也會有所抵制。
隨著所寫字數越多,他越是深入,甚至一些記得不太清楚的故事橋段,在這一刻統統冒了出來,似乎進入了一種玄之又玄的境界。
當一氣呵成,全篇寫完之后,他氣喘吁吁,不知為何,體力竟是削減大半,實屬怪哉。
就在這時,有疼痛感傳來,沒有之前那般重了。
“我在寫書之時,沒有感覺絲毫疼痛,剛一寫完,疼痛感就來了,這之間莫非有什么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