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有很多地,事實上現在大秦幅員遼闊,人口稀少,耕地根本就種不完。
“就按照順序,這次給你一畝良田,一畝末等田。”村正招呼他往外走,“末等田你先養著,過段時間咱們這里也能種土豆和紅薯了,這兩樣糧食產量高,吃起來味道也好,北邊州府好些都種上了。甜糯口的,上年紀牙口不好的,吃起來舒坦。”
“五哥你吃過”中年男子好奇的問道。
“之前去縣里聽訓,吃過一頓,土豆不錯,紅薯最好是,甜的,很甜很甜。”村正笑呵呵的回答,“以后日子就好過了,咱們還能免兩年賦稅,我聽說北邊的小麥和水稻產量都很高,朝廷培育的種子,小麥和水稻的畝產都在四五百斤呢。”
“那么高”中年漢子激動起來,“咱們這里啥時候能種”
“咋個也得明年下半年才能種,家里今年糧食夠吃不”
“夠了,經常能吃到干飯。”
領了耕地,中年男子回到家中,兒媳婦正抱著孫女和老婆子聊天。
可能是因為孫女給家里添了兩畝地,老婆子對孫女的也沒了那種輕謾的態度。
時下的人多是重男輕女,男子尤甚。
他們家人口不算多,也就八口人,女兒早些年就出嫁了。
戶籍去年落到了婆家。
當然,如果女兒女婿和離,若是女兒歸家的話,戶籍還是能遷回來的。
也是因為這個,好些個出嫁的女兒,在婆家倒是少了一些折磨。
上邊兩個兒子,孫女是長子的二胎,小兒子年初剛成婚,還沒有子嗣。
現在家里伺候著十六畝地,一年下來能收獲不少的糧食。
糧食多了,自然會賣掉一些,村子里會定期的有縣里糧鋪的人過來,糧食可以換錢,也可以換些鍋碗瓢盆的,或者是油鹽醬醋等調味品。
畢竟村子距離縣城有些遠,走路起碼也得六七個時辰才能到,糧鋪的人倒是帶來了不少便利。
第一茬糧食收了,眼瞅著就是第二茬了。
去年的那一茬糧食還沒有吃完,今年收獲新的糧食后,去年的就可以賣掉了,家里人都吃新米。
“過段時間趁著好天,把去年的米拿出來曬曬,等縣里來人收糧食,咱們賣掉換些錢。秋天要送大寶去私塾讀書了。”
他走上前看了小孫女一眼,做到旁邊說到。
長媳看了婆婆一眼,面露喜色。
婆婆點頭,“知道了。”
“按照大秦的規矩,不管男娃女娃,到了年紀都得送到私塾去。好在讀書花的錢不算多,咱家里這么多地也能供得起。老大去北地干活了,每月能拿到五兩銀子,足夠家里花用了。”
中年漢子怎么想都不覺得心疼。
婆婆看著還在襁褓里嚶嚶唧唧的小孫女,“讀書得話多少銀子”
“我聽五哥說了,先生的束脩是朝廷給,咱們只需要繳納一百多文的課本費和其他的費用,一年下來也就兩三錢。筆墨紙硯也不用太好的,普通些的一年頂多二兩銀子,老大干一年活能賺個四十兩銀子,夠大寶上二十年學了呢。”
說到這里,公公繼續道“我聽說,那新京都,起碼還能干個兩三年,明年再讓老二也過去干個一兩年,家里的地就得咱們忙活了。”
旁邊始終沒說話的二兒媳當然沒意見,在地里干活能賺幾個錢,丈夫出去一年至少能賺個四十兩銀子,可比種地好多了。
大不了她辛苦兩年,以后生了孩子,也不愁沒錢讀書。
“等今年老大回來,咱們家里買頭牛,種地就輕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