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朝中大臣并無異議,畢竟官糧運轉之事,一直是讓朝廷頭疼不已的一件事。經常是貪腐頻生、毛病不斷,正好借此把這個麻煩甩出去。
八月末,桃花庵的修繕之事最先完成,畢竟只是倒了幾間草廬,重建很容易。但是,桃園夫人和董惜琴卻沒有走,而是繼續住在觀瀾,倒是董靖瑤和那一大群使女先回去了。
桃園夫人是以后都不走了。對此,只能說是尹先生好福氣,不但有一個死心踏地愛他一生的女人,還有一雙孝順懂事的兒子。
尹文若、尹文欽二人從老家來到回山,按說,他們應該恨桃園夫人的,畢竟父親一生愛一個***多過自己的生母。
如今家母仙去多年,二人也終于見到這個傳說中的女人。但是,他們沒有選擇恨,而是選擇包容。
父親顛沛流離大半生,臨近晚年,為什么還要讓他留下遺憾呢?
.....
桃園夫人本來是要回到桃花庵的,卻被尹氏兄弟攔下了。尹文若做為長子長兄,直接給桃園夫人行了一個跪拜大禮。
言:“父親大人老了,夫人也老了,如今父親也已辭官,又何必在乎那些所謂的世俗名聲呢?”
桃園夫人被兩個小輩跪的一時手足無措,黯然淚下,“師魯可以不在乎了,但是你們不能不在乎。”
“你們都是好孩子,將來是要為尹家光耀門楣的,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了你們的前程。”
尹文若道:“如娘,留下來吧!若尹家連如娘都容不下,又談什么光耀門楣!?”
如娘......
二人叫的不是姨娘,而是學著范家后輩叫甄氏的稱呼,叫如娘。
桃園夫人明白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兩個孩子沒把自己當尹洙的妾室,而是要如自己的親娘一般侍奉。
最后,桃園夫人還是留下了,卻沒有同意尹洙明媒正娶的好意。用她的話說,兩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能把孩子教得這么好的女人,也一定是好女人,她不能搶了她的名份。
一出兒孝母慈的正能量大劇,差點沒把唐奕看哭了......
那董惜琴為什么不走?卻是唐奕怎么也看不懂的。
這董行首一點都不像個青樓女子,倒像個苦修的尼姑。除了一些京中貴胄邀請她到宴助演,剩下的時間基本就呆在回山哪兒也不去。就算出演也是匆匆而去,彈唱兩首即匆匆而回。
......
八月開始,前來回山求學、拜山的人越來越多。
離明年開春的大比越來越近,各地舉子向京中聚集也屬正常。而來到開封,有兩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去太學拜會胡璦;二就是來回山聽學。
沒辦法,范仲淹、尹洙、杜衍、孫復、柳三變的名頭實在太大了,你要不來朝個圣,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學儒的。
幾位老師父都是謙和之人,而且,本來也是本著開門授講的目的,所以,來拜山的,能見就見,絕不推諉。有能力出眾者,范仲淹等人還會把他們留下來,大比之前,悉心教導。
而這其中,也確實有幾位牛人。
比如,馮京,就算唐奕記不住大宋每一科的狀元是誰,但也一定記得住把‘馮京’當‘馬涼’的典故吧?
這特么可是皇佑元年的狀元郎啊!一定得留住。
而另一位,雖然不是什么狀元,準確地說,這位考了一輩子,連個進士也沒考上,但卻比馮京大牌一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