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煤與木炭最大的差別就在于,煤中含硫量很高,鍛造之時煤中的硫融入到鋼鐵中,大大降低了鐵的性能。
這也是為什么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原鑄器的黃金時代,名劍神兵屢見不鮮,就連青銅器的鑄造水平,后世都無法復制的原因。
那個時代鑄器用木炭,入漢唐后,因為都用石炭,很多原來用木炭鍛造的技術都失傳了。
去硫,減硫,一真是困擾中原冶金的一大難題。
但是焦炭的出現,就將改變一這窘境。
焦炭硫的含量很低,進而用它來煉鋼鑄器之時,鋼鐵中的硫含量也會隨之大大降低。
要是曾公亮拿焦炭去煉個鐵試試,保準這老貨驚的眼珠子都掉下來。
目前,最強的鐵制兵器是百煉鋼。故名思議,就是工匠千錘百煉,反復熔煉鍛打而來。用熔煉鍛打來降低含硫量,控制碳含量。
但因其工藝太過復雜,除了皇家儀仗和將官配器,別的根本就用不起,
大內禁軍用的兵器縮到了七十二煉,普通士兵的制式兵器則是三十六煉。
士兵穿的甲胄則是十八煉,甚至就是尋常鑄鐵打造。說是一捅就漏可能有點夸張,但從古代的一個成語就不難看出尋常鑄鐵的強度——削鐵如泥。
焦炭一出,唐奕就有信心讓大宋的軍械水平整體上一個臺階,而且讓鑄造難度和鑄造成本降幾個臺階。
....
焦炭有了,下一步就是建煉礦爐和煉鋼爐。
這特么可就費勁了。
大宋煉鋼,用的炒鋼法。就是把熟鐵(含碳量低)與鑄鐵(高碳鐵)混合在一起熔煉,以原料本身的碳含量來中和成最終的成品。因為熔煉過程中需要工匠不停攪拌,形同炒菜而得名。
這在現今來說,已經是非常的先進了。但是,唐奕聽過后世的轉爐煉鋼,對這種一次最多幾百斤,費時、費力,還費物料的工藝根本就看不上眼。
他想一口吃個胖子,借著這次機會,把那種一爐就是幾噸成品鋼的技術弄出來。
好吧,唐奕只是聽過,原理也是懂的。
但是,轉爐到底長什么樣兒,他也不知道。
可是,沒關系啊,這不是有人嗎?
唐奕提一個思路,和這些工匠一起慢慢研究唄。
.....
這一天,和工匠在他的小樓里琢磨了一上午,到了下午,只得讓大伙兒先回去,因為他今天有課.,不是財稅課,而是戰略課。
一到大課舍.....果然!
除了有公務在身的,能抽出時間的朝臣幾乎都在。
按說,戰略課不是財稅課,他們不用來聽。
但是,別忘了,大宋是文人帶兵,這些文官,不定哪天就出去當一回監軍。所以,戰略課反而比財稅課來聽的人還多些,畢竟這門學問可是他們一點經驗都沒有的。
唐奕走到講臺前,抿嘴一笑,“今天還是假想題。”
下面一松,假想題就意味著能說話,比純講輕松不少。
唐奕把一張一丈來寬的大山河圖往墨板上一掛。
“今天咱們來假設一下,若目前的戰略態勢是,北方蠻夷攻破開封,我族被迫南遷,立都江南,形成南北對峙的態勢,那么.....”
唐奕環視全場,“做為北方蠻夷的你們,如何滅宋?!”
靠!
儒生和朝臣,倒了一片。
這特么唐瘋子就是唐瘋子,他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說。
而且......
為什么我們是蠻夷啊?
為什么不是“做為大宋如何反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