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朝廷就更應該因地制宜,把制造業區分開來,集中建設,為各州各府做好規劃,最大限度的節約成本,形成規模。”
“而北方!”唐奕一刻不停。
“隨時棉毛產業的壯大,也將會越來越集中,越來越抱團!!”
“您二位知道,這樣的后果是什么嗎?”
“.....”
二人不說話了,看著地圖發呆。
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星星點點的紡織作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不斷合并壯大。
最后...
最后形成無數個紡織城,紡織鎮。
“大郎的意思是,我們要提早預防,阻止這種無序吞并?”
“不!”唐奕的回答出乎二人意料。
“我們不阻止,而且要推波助瀾。”
見兩個老人家還是有點不明白,唐奕只得解惑道:“重點不是融合,重點是城鎮!!”
“紡織業必然造就更多、更大規模的城鎮,徹底脫離農耕的城鎮!”
“而這對以商稅為主要收入的朝廷來說是好事,何樂而不為?”
在糧食夠吃的情況下,把農戶引到城里去,加快大宋的城市化建設,這樣一來,商稅才會越收越高。
而農稅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到最后,免除農稅,甚至倒貼,都不是問題。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農民種地不收稅,甚至有補貼,這個不論什么年代都是國家中堅的群體沒了后顧之憂,那么穩定還有什么不容易嗎?
“所以....”
唐奕轉過頭,“在剛剛的第一個問題上,朝廷就不能只是減稅那么簡單了。”
“一方面減稅,一方面則是控制糧價。”
“朝廷要把種地的利潤控制在一個既可以把一部分人引去城鎮,又可以留住一部分人保證糧產的范疇之內。”
“......”
“......”
兩個老頭兒都聽傻了,終于明白,這就是唐奕所說的宏觀調控。
用政策來引導百姓.....
賈相爺下意識發問:“那再下一步呢?”
只聞唐奕淡然作答:
“先把大宋的小商品百貨賣到全天下去,用廉價勞動力和數量為大宋和百姓積累財富,這個階段主要靠朝廷和觀瀾民學。”
“民學?”二人不解。
“二老忘了?民學里可是有很多好東西、好技術沒拿出來用呢。”
“那接下來呢?”
“接下來就是城鎮的興起,必然帶動城市房產、路橋、水利的大規模建設。”
“這此東西雖然費錢,但是...這可都是重工大業!!”
“有了整個中原這么龐大的需求,水泥、路橋工程,還有相應的器械也就成了急需。”
“到時不用朝廷出馬,民間就會為了更快更省錢而想方設法的改進技術和器械。”
“等城鎮和道路建的差不多了,估計咱們大宋也能形成一整套重工業體系了。”
唐奕一臉的憧憬......
大宋現在還算是技術匱乏時期,不知道經歷這些之后,所謂的重工會是什么樣兒。
當然,肯定達不到后世的水平,但是....
也足夠期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