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因為有國家兜底,所以不用擔心她們的生活。
但是還有大部分群眾沒有脫貧。
任務還很艱巨,劉飛揚當然不能掉以輕心,馬虎大意。
........
在和大部分群眾商討脫貧致富的辦法的時候,劉飛揚還是感覺到了,產業太單一,太單薄,而且沒有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或者是養殖產業。
大家自發的生產,抵御風險的能力太弱了。
還需要再想個辦法來解決才對。
看來問題還是要從已經開始養出規模和種出規模的王清力,還有李剛那入手。
李剛現在的香菇種植,基本上已經走上正軌了,去年十月,十一月份李剛開始種植香菇,建了好幾個香菇大棚,到了現在,已經開始陸續的收獲了,香菇種植周期也不長,就半年時間,一個菌袋可以收獲五六茬,因為復陽縣是種植香菇大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定規模的種植。
再加上有銷路,同市的西縣是最大的香菇產銷地,有知名的香菇醬品牌,所以香菇倒是不愁銷路。
李剛收獲的第一茬香菇,已經是開始掙錢了。
但是靠著香菇帶動一家人致富,倒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算難。
可是想要靠著香菇帶動更多的人去致富,那就需要不斷的擴大規模。
因為香菇的利潤,一袋也就五六塊錢,需要以規模取勝。
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了,就可以賺到大錢了。
劉飛揚也在思索著怎么幫助李剛擴大規模,前期投入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單靠李剛一個人還不行。
........
王清力也是這樣,養豬這兩年的收入其實也算是一般,不過養好了掙錢還是個大概率的事情。
所以劉飛揚還是打算讓李剛和王清力這兩個養殖,種植戶培育成為養殖大戶,種植大戶,讓更多的群眾以資金、技術、勞動力入股,讓群眾們也可以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來。
而產業發展好了,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脫貧致富就是個時間問題。
在劉飛揚這么想著的時候,復陽縣也開始探索實行新一輪的幫扶政策。
這一次的幫扶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力度更大,而且關鍵是,復陽縣開始試行項目帶動的方法。
具體做法是村級申請,鎮級審批,縣級決定的方法,也就是村級可以上報符合本村實際情況的發展項目,且有一定規模,然后上報到鎮里,鎮里同意后可以上報到復陽縣,經復陽縣考察批準后,就可以項目入庫,爭取到資金支持,給予其縣級預算保障。
這個對于劉飛揚而言,可真的算得上是個雪中送炭的好消息了。
本來劉飛揚還發愁怎么擴大規模,現在倒好,直接往縣里申請項目就是了。
說干就干,劉飛揚一個人完成了兩份項目報告書,一個項目是大東堰村的香菇種植項目,也就是李剛的香菇大棚。
香菇大棚爭取到項目資金支持后,就可以擴大規模,帶動其他的貧困群眾,分包一部分香菇種植,零投入,只需要自己種植,自己售賣,就可以獲得收益,相當于勞動力入股。
(本章未完,請翻頁)
另外一個項目就是大東堰村的養殖項目,也就是王清力的豬場。
這個同樣可以采取和香菇種植一樣的方式,讓群眾們包一個豬圈,自己養,自己喂,獲得的收益也都是可以落入到自己的錢包里。
除此之外,家兔養殖也算是個一個方向,因為區別于傳統的養殖,兔子肉還是很暢銷的。
不過這個規模化養殖需要的資金很龐大,而且技術也需要過關,難度太大,如果全面鋪開,就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而劉飛揚的目的是帶領群眾們脫貧,冒著那么大的風險,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