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張永富的桃園還是迎來了他投資三年第一年的收獲。
雖然渠道商壓了價,但是因為品質過硬,張永富的桃園還是獲得了豐產也豐收。
因為管理的精細,再加上本身大東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今年的桃園基本上每畝可產桃3000斤左右,一斤的價格是兩塊五,基本上一畝地收入就是個7500左右,按照兩百畝的規模,7500還要再乘以個200,算下來全部的收入,也能夠達到150萬,150萬看上去很多,但是這包含了之前墊付的本錢。
三年掛果的周期很漫長,這中間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那可是太大了。
地租錢,這就是個大頭。
盡管很多土地都是村集體的,還有很多人選擇了合作入股,但是每年張永富還是墊付了非常龐大的地租錢,除此之外,化肥和農藥也是個巨大的花費,每一年都要投入很龐大的的錢。
還有每年的人工費,包括除草的,修剪桃枝的,以及今年桃子豐產之后找人幫忙采摘的。
張永富自己也在算這筆賬,要是把全部所有的這些全部都給刨除掉,那么凈利潤只有個三四十萬元,基本上平均下來每年掙個十萬塊左右。
這些相對比而言,肯定算是不錯了,但是張永富還是有些不太滿意。
原因很簡單,渠道商壓了價錢,每斤都壓了幾毛錢,這樣算下來,單單是壓下來的價錢,都不在少數,要是沒有渠道商這層盤剝,估計最終的利潤會更多一些。
張永富將這筆賬也原原本本的給劉飛揚算了一遍,劉飛揚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看來渠道也很重要,可是現在怎么樣做才能夠將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呢,怎么樣才能夠讓渠道也成為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
這個是需要劉飛揚他們去做的,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方向。
那看來,接下來的問題和困難還是不少的。
劉飛揚一邊投入到了常規工作中,一邊開始思考如何站在整個全局上去思考問題。
這是他之前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他之前只是個小劉書記,被鎮黨委、政府派下來做專項的扶貧工作的,所以他來到大東堰,就是帶著任務和使命來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
可是來這兩年多了,今年都已經是第三年了,這讓劉飛揚的心境還是悄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至少他覺得,自己不能再跟之前那樣了,之前自己想的東西都太少,而且不能從全局上去把握問題,而是習慣于出了問題,解決問題。
但是現在單純的只是這樣,那其實很多事情都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劉飛揚現在感覺到,任何事情,單單只是考慮其中的一件,是行不通的,事情之間,最終都會有聯系,所以這就需要劉飛揚自己提前考慮清楚,做好規劃,比如要引導群眾們干些什么,引導著他們發展些什么,如何提高他們的本領,如何通過發展項目,帶動他們致富。
如何去解決渠道的問題,資金的問題,用地,以及協調各方的問題。
但是歸根結底,萬變不離其宗的問題是,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這些都需要一個極為長期、久遠而且高瞻遠矚的規劃和的構想。
單純的等發展一步,去解決一步困難,就不行!
劉飛揚接下來的時間,又像是重新來到大東堰那個時候一樣,又開始走村入戶了。
雖然平素里劉飛揚也沒少下戶,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去了就是為了解決某一戶群眾的某種困難,或者是有專門針對這一戶的幫扶計劃,或者是政策落實,總而言之,和第一次來到大東堰入戶的情況,已經很不一樣了。
劉飛揚現在則是重新拾起來了原來的習慣,開始遍訪群眾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