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為了勝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一旦清軍進入了包圍圈,只看著這山下狹窄的山道,清軍通過時必然會呈一條長蛇狀,就像是前日的明軍無二。步兵無陣不戰,騎兵在這樣的戰場更是完全奔馳不起來,還不如下馬步戰。到了那時候,憑借居高臨下和突然襲擊,以及西南將士較清軍更擅長山地作戰的優勢,清軍必敗無疑
“這,就叫做萬無一失”
說來,明軍在大西南廣闊的區域所擁有的兵力其實一點兒也不弱,但問題在于李定國當下能掌控在手的卻是寥寥無幾。甫
陳凱改寫了新會之戰,連帶著使得李定國此間擁有的兵力也比歷史上要多上一倍之多。雖說是山間伏擊,但是為了讓足夠的清軍進入甕中,這三伏的間隔和覆蓋范圍都很大,這些軍隊亦是容得下的。對此,李定國自然是要把優勢最大化,至于那橄欖坡大營的倉儲,留下千來人維持下秩序就夠了,一切以擊敗清軍為重。
這其實也是沒辦法的,從昆明帶出來的,以及沿途府縣庫房中取用的,到了現在已經剩不下太多了。雖說,交戰會導致糧草消耗激增,但就算是不打這一仗,過些時日糧草不足了,大軍也難免要分開就食。到時候,就更難組織起足以扭轉戰局的會戰了。
而且更加致命的是,由于永歷的“仁慈”,使得清軍擁有了在云南長期駐扎的物質基礎,憑著那些倉儲,他們可以不斷地發動針對明軍的圍剿。如果明軍不能一次性打斷這支滅國大軍的脊梁骨,從而徹底扭轉雙方的力量對比,并重新奪回云貴的話,那么清軍完全可以通過昆明的倉儲和內地不斷地輸血一點點兒的耗死明軍。
哪怕,明軍大敗清軍,只要不能一次性扭轉力量對比,同樣是沒用的。這支大軍必然會陷入到軍中乏糧,于是分散就食,分散就食便難以組織起會戰,難以組織起會戰就難以收復失地,從而獲得足夠的糧草,就只能繼續處于軍中乏糧而被清軍不斷蠶食的境地。
這種惡性循環在后世被稱之為崇禎死彎即想要剿滅流寇便要增稅練兵,增稅導致民間破產者日多并紛紛加入流寇,使得流寇日趨壯大,而越是想要剿滅日趨壯大的流寇,就必須征繳更多的賦稅來練兵、養兵,于是便會陷入到錢糧越征越多,流寇越剿越強的惡性循環,一直到其自掛煤山東南枝。
李定國不知道什么叫作崇禎死彎,他自詡為忠臣,尤其還是個流寇“轉職”成的忠臣,自然也不敢違抗圣命。哪怕,他很清楚永歷不準銷毀昆明糧草的決定是何等的愚蠢,他也必須要堅決執行。因為就算是愚忠,那也是忠,他不能讓旁人認為是流寇本性復燃,否則就算是燒了糧草,他也將喪失晉藩以外的其他明軍和士紳百姓們的信任和支持
但是,從十來歲便在軍中廝混,獨立統領大軍也有十多年,他更加清楚他將要面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困境。如果不能一次性解決問題的話,那么明軍很可能會被清軍耗死在云南。甫
“所以,機會只有一次,務必一擊致死”
網站: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