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持反對態度的閣臣轉變態度,無論是轉而贊同,還是轉而棄權,其他人就需要拿出折中的方案或是交換的條件。這在政治生活中是最司空見慣的東西,錢謙益、文安之、郭之奇都是久在官場的人物不說,陳凱亦是獨當一面多年,略顯得有些生澀的張煌言,其智慧亦不容小覷。至于未來的會加入戰時內閣的其他閣臣,能夠入閣顯然也不可能完全不懂其中的門道兒。
“那么,這輕重緩急有誰判定”
“自然是元輔,若是元輔不當值,便由次輔代為判定。當然,任何閣臣都有權力對此決定提出質疑,質疑一樣需要投票表決。”
“嗯,滄水和竟成的想法,老夫以為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出于對朝廷的負責,我等亦無須立刻就將之定下來。若是未來的幾天有更好的想法,或是可以對這個想法有所裨益,那么我等還可以繼續把這個想法考慮得更為周全。若是沒有的話,也可以有一個深思的空間。”
批紅權事關重大,錢謙益如是說來,陳凱、郭之奇和張煌言皆是表示認同,唯有文安之沉吟了一瞬,便立刻有了一個新的想法“竟成所設置的比例,老夫以為沒有太大的商榷余地了。但是,為了避免有的閣臣趁著部分必定會持反對態度的閣臣不在強行通過議桉,我等必須在這上面加上一個限制才行。”
“限制”眾人看向文安之,而文安之卻看向了陳凱。緊接著,其他三人亦是將視線投諸在了陳凱的身上,因為他們相信陳凱一定可以想出更加完滿的補全方案。
稍加思量,陳凱便是眼前一亮“我想,既然閣臣可以兼管部務,那么閣臣同樣可以明文規定其兼管相關勢力的事務。任何涉及相關勢力的議桉不得在該管閣臣不在的情況下投票批紅。”
并非是入閣就須得兼管部務,而是需要明確兼管職責方可。張居正的前任首輔高拱就曾兼管吏部事務,后來東林黨大老左光斗亦曾援引此例主張由孫承宗兼管兵部事務。類似的事情在明朝中后期并不鮮見,在座的眾人亦是無不知曉。而陳凱的辦法就是彷兼管部務的模式,明確該管相關勢力的事務的權責,亦可以說是將之擺在明面兒上形成相關的制度。
“如果該管閣臣當時不當值,但又急需處置呢”
張煌言試探性的出言問及,沒等陳凱開口,錢謙益便直截了當的做出了回答“若是休沐,便立刻派人召回;若是生病,便是抬也要抬來。我等辛苦些沒什么,只要能確保國事無礙,舍了這條老命又如何”
這里年紀最大的便是錢謙益,估摸著就算戰時內閣擴大也不太可能會有比錢謙益年紀更大的閣臣,既然就連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都這么說了,其他人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牧翁,我倒是覺得,若是小恙也就罷了,身染重疾或是會傳染的疾病,可以不到內閣投票,但需要指定另一位閣臣或是朝臣代為投票。”
“嗯,竟成此言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