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那個姓陳的奸商幾天,再與他談條件!”
“制軍明見萬里啊。”
接下來的幾天,杜永和都沒有再召見陳凱,反倒是把心思都撲在了水師的重建以及城防的守御上面。
杜永和不來請,陳凱也沒興趣找上門去。每天一早,從驛館出來,在驛館官員的陪同下,在廣州城里閑逛了起來。這其中,風景名勝有之,但陳凱更關注的卻還是民生百態。換上尋常士人的衣衫,徜徉于廣州城的街巷之中,別有一番滋味。
比之曾在書中看到過蘇州、杭州、揚州以及南北兩京的街巷,廣州城毫不遜色。如同時期的大城市那般,動輒便是二三層的樓房矗立于大街兩側。待一旦步入其間,“屋內通常白如奶,像光滑的紙張,鋪有方石板,沿一拃左右的地面涂成朱紅色或幾乎黑色。楝木光滑而平整,構制精美,安置適當。好像擦亮的,或者涂上色,要么白色,有的白色美觀悅目,像錦緞閃光,差不多像金色,光亮到似乎應在上色時給它褪點色……”
“門口房間的后面有一個院,內有小樹、亭子供休息之用,還有一股小清泉。再往后,在婦女退入的房門前,是一條有頂蓋的過道,面朝院子敞開,那里擺著精致的大柜,作為房子的間壁……”(注)
屋內裝潢精美,屋后小院亦是別有洞天,小門小戶已是如此,莫說是那些大戶人家族群聚居的庭院。只可惜陳凱只是窮極無聊的閑逛,于此間最多是購置些土特產才會進到那些沿街的小鋪面,于廣州士紳富戶,無有交集,就更沒有觀賞一番的機會了。
數日之后,陳凱有幸登城一覽,城內坊巷在橫平豎直的道路的分割下,如棋盤一般整齊。城內如此,城外亦是這般,甚至極目遠眺,似乎城外的占地面積比城內還要大上一些。
“只可惜,如此恢弘的城市,到了明年就再難觀其氣象萬一了。”
陳凱下了城,沒有如平日里那般步行,反倒是坐上了馬車。城內熙熙攘攘,商賈聚集,貨物堆積,行人摩肩接踵,用明人葉權的話說——雖小巷亦喧闐,固不減吳閶門、杭清河坊一帶也!
蘇州的閶門大街和杭州的清河坊,乃是這個時代蘇杭二城最為繁華富庶的商業街,能夠與此二者相比,雖有夸張,但也足顯廣州作為對外貿易口岸之繁華。
只可惜,眼中所見,由于清軍擄掠,城外百姓多有避居城內者,有親戚的投親戚,有朋友的投朋友,有銀錢的則住進了客棧,可是那些要什么沒什么的尋常百姓,則多有在街巷里打地鋪,做些零散活計來維持一家生計,但源于周遭地區為明清兩軍拉鋸,商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萎靡,以至于他們往往只能忍饑挨餓,甚至是賣兒鬻女。
繁華開始變得畸形了起來,陳凱便有些看不下去了。所幸的是,回返驛館,杜永和大抵也是沒耐心再繼續耗下去了,直接便接到了杜永和在鎮海樓設宴的請帖。
“勞煩回去告知杜制軍,下官沐浴更衣后便啟程出發。”
注:這段文字出自葡萄牙傳教士克魯士的《中國志》,克魯士是明嘉靖年間來華,記述下的廣州市井民生。當時的廣州,由于隆慶開海和萬歷新政尚未開始,還遠沒有進入到全盛期,但廣州富庶,在其文字之中其實已經有了些許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