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領命而去,李漁則是連忙起身相攔,卻又哪里有蔡巧的動作迅速。
“哪有讓客人破費的道理?”
李漁已經招呼了家人去追,卻被陳凱的其他隨從攔下。見如此,陳凱便直言不諱道:“在下是在文廟聽了本地的讀書人說謫凡仁兄抵杭,特特的慕名來見。按道理,在下前來,謫凡仁兄破費,也是道理。只是此番來得急,我也未帶禮物,自是更不好叫謫凡仁兄破費。所以,還請萬勿推辭。”
陳凱的話,未有直言,但是李漁卻明白,他如今處境不佳,去歲因在鄉興修水利與生塘胡村一胡姓人家鬧出了樁官司,因“胡姓刁詐,事不如愿,結訟中止”,迫不得已,賣了家鄉的伊園,北上來杭。今歲初至,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日子過得拮據,盡管有友人接濟,但卻依舊是舉步維艱,欲哭無淚。想來,陳凱是已經看出了他的處境,不過是借著沒帶禮物來緩解尷尬罷了。
托明時房價低的福,到此尚有瓦遮頭。想到此處,李漁反倒是更為不好意思了起來。對此,陳凱倒也權當是沒看見,與李漁、與帶路的船主攀談起來,自蘭溪至杭州的沿途風物,他的一些所見所聞,倒也是賓主盡歡。待過了一些時間,蔡巧帶著幾個提著食盒的小二趕來。
“東家,酒和其他的菜色還需些時間。”
“無妨,先吃著,不急。”
李家的人在院子里搬了桌子,李漁、陳凱、船主以及李家的家人和陳凱、船主二人的隨從,就算是家中女眷不便露面,不談尊卑,一張桌子也是不夠的。于是乎,李家的人連忙出門,找鄰居借了兩張桌子過來,才總算是勉強夠用了。
菜色被一一端上桌來,所見,不說菜式皆是本地名菜,價格不菲,只說那盛放菜色的器皿,就都不是什么便宜貨。
眼見于此,回想起陳凱的那句“能吃的”,光是李漁,就連那船主也面露尷尬。唯有陳凱,面上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心中卻還是暗道蔡巧此人有眉眼,會辦事兒。
“不怕二位笑話,人說杭州名菜三十六,在下來此多時,卻始終未能得見,今番終有幸品起一二,乃是借了二位仁兄的光了。”
“不敢,不敢。”
“謫凡說笑了。”
賓主落座,酒也到了,行了一輪酒,他們便開始動筷。說來,正兒八經的名菜,其實也就是一道東坡肉,外加一道西湖醋魚,實在是李漁所居之處,周遭沒有什么知名酒家,勉強如此罷了。不過,文人聚會,品菜、飲酒,更少不了暢談菜色、美酒的來歷,亦可作佐餐之效。
“東坡肉,顧名思義,乃是宋時東坡先生昔年在杭州為官時所創,如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