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只能通過鍛煉來補充“氣”的耗損;而武修通過凝化真氣,能讓“精”也得到補充,因此壽命要遠高于常人;至于“神”,此間未有聽聞有補充之法,仙人之所以能夠長生不老就是因為他們有辦法彌補“神”的耗損。人死丹消,丹盡人亡,丹田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上古時期丹田被分為上中下三處:
上丹田位于督脈印堂穴附近,即眉心處,為髓海,諸陽之匯,藏神之府,也被叫做“泥丸”,主修煉時入靜,凝思聚神;
中丹田位于任脈檀中穴附近,即心窩處,為絳火,元氣之匯,藏氣之府,也被叫做“絳宮”,當中氣下餡,失血過多時需要意守中丹田;
下丹田位于任脈關元穴附近,即肚臍處,為氣海,陰陽之匯,乃藏精之府。
三處丹田中下丹田最受重視,被認為是“性命之祖”“經絡之根”,習慣性的被簡稱作丹田,久而久之,為了區分,人們便將上丹田稱為泥丸宮,中丹田稱為絳火宮。以至于現在提起丹田都認為只有關元一處。
(簡單一提,其實本來是四處丹田。上面所講的“三丹”皆位于任脈之上,任脈屬陰脈,因此也稱此“三丹”為陰丹田。還有一處丹田位于督脈,與下丹田位置相對應,因督脈屬陽,因此被稱為陽丹
(本章未完,請翻頁)
田。后人經陰陽理論將下丹田與陽丹田合二為一。現在提及的丹田就是下丹田,而下丹田其實包含兩處丹田。)
下丹田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除天地元氣外,人體自身也能產生元氣,這種元氣被稱為精元,產生精元的部位就是位于下丹田的腎臟。精元發于腎臟,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維持五臟六腑的生機。
再說回“凝化”。
武修運功時動用的都是真氣,真氣由天地元氣在丹田處轉化而來,然后再由丹田輸送至全身各處的脈絡穴位。值得一提的是離開丹田散布于全身各處的真氣是會逐漸消散的,如果得不到補充,不及盈月便蕩然無存。
天地元氣在丹田內的轉化為真氣離不開精元,起初兩種元氣是處于彌宇之所的最外圍,跟隨彌宇之所慢慢地旋轉,不會向內靠近,只有當兩種元氣相互接觸時,才會觸發“凝化”這一過程。接觸的一瞬間二者仿佛被驚醒,立刻像麻繩一樣纏繞在一起并開始加速旋轉,每旋轉一周便向丹心靠近一點,旋轉靠近的過程中二者又進一步雜糅,逐漸像沙土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此時仍舊是互無關聯的,直雜糅到再也分不清哪是“沙”,哪是“土”,至此真氣方乃凝成。
元氣是無形無色的,而真氣則是可見的。根據武修等階的提升,從霧態到水態再到漿態逐漸過渡,顏色則會經歷白色、淡藍、金色這三個階段。
武修進行修煉時通常只需要進行“入定”、“引導”兩個過程即可,因為“凝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要彌宇之所內有精元跟天地元氣,這個過程就會不斷進行下去。只是二者凝化的速度因人而異。
天賦差的“預備武修”十多天都凝化不出豆大一點,而對天賦異稟的武修來講凝化這點真氣僅需一柱香的時間,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當然,在一些丹藥的刺激下可以加速這一過程,自身凝化真氣的速度越慢藥效才會越明顯。
拿高階武修來舉個例子。
內外兩種元氣先是凝化成白色霧態的初階真氣,然后初階真氣會進一步凝化成淡藍色水態的中階真氣,最后中階真氣會進一步凝化成金色漿態的高階真氣。這種按部就班凝化而成的真氣又被稱為“元真氣”;也可以直接跳過中間的步驟直接凝化成中階或者高階真氣,這種真氣被稱為“衍真氣”。
衍真氣無法儲存,一但凝化成便會被直接被排出丹田,如果不用的話只需一時三刻便完全消散,因此多用于救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