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倆姐妹都相當地耿直你又不出錢,就有了一個公司,你不行我可以上呀。
處理這些事務,花費了她十多天的時間,然后她才反應過來一個問題:忙了這么久,該辦的事情都辦得差不多了,咱到底要賣啥呢?
問賣啥……那是開玩笑,她已經知道公司的規劃了,她疑惑的其實是:咱們的酒怎么賣?
馮君卻是沒有在意那么多,只是又投資了三十多萬,收購了遠郊一個釀酒的作坊,然后讓葉清漪開始敞開收購散酒。
沒錯,他的想法也是不做酒廠,只做原漿的加工和少量勾兌。
馮君送給王世維的酒,其實就是他在收來的散酒里,適當地添加了一些靈酒,比率大概是兩千比一左右不能再多了,再多就暴露出明顯的靈氣了。
也就是說一斤靈酒,能勾兌出兩千斤的“三生酒”。
這是馮君送給王世維的酒,他的定位是頂級酒,還有一種中端酒,他的勾兌比例達到了一萬比一,至于說未來會不會考慮生產十萬比一的酒,那就再說了。
所以他賣的酒,本質上還是收來的散酒,只是加了一點靈酒而已當然,收的散裝酒必須得是純糧酒,口感還得好。
高質量的散酒,鄭陽周邊并不缺乏,但是收購也沒有想得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價位問題,大量收購散酒的話,一斤酒幾分錢的差價,都相當了不得,一定要準確地把握好收購價格。
馮君其實并不介意稍微提高一點收購價,但是他不能讓別人看成是傻瓜,而且做為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丁,隨便破壞行情可是大忌。
其次就是很多酒企對于新人的進場,抱有相當高的警惕性你們打算做什么,將來會不會對我們的市場造成沖擊?
所以給原來酒企的老總,留下百分之二的股份,還是相當合適的,張老板一直做這個行業,而且也嘗試做過品牌,他解釋一下說,新老板打算做品牌,起碼大家是傾向于相信。
再有第三點就是收酒的過程中,必須提防以次充好。
馮君要收的雖然是散裝酒,但是對酒的質量要求極高,可以說是散裝白酒的頂級酒,價格不菲,一定不能被人用劣質酒騙了。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也需要有專業人士的監督,張老板和以前的技術員,都能派上用場。
不過這一次,葉清漪終于體現出了本地土著的能力,她居然在本地找到了兩個調酒技術員,其中一個還是她拐彎抹角的親戚,她聘請兩人做兼職質檢員。
小葉子并不是不相信張老板和他的人,只不過她做為表面上的控股大股東,在重要的環節上,必須得有自己的人才行她不這么做才叫外行。
剛開始收酒的時候,她真沒收到多少,三天不過才收了三噸多。
葉清漪跟張老板商量了一下,最終決定要不來個開業酬賓吧,半個月內來賣酒的,收購價格一律上浮百分之五。
這效果是立竿見影,半個月內,她收了兩百多噸酒。
酒收得差不多了,定制的玻璃瓶也到了,非常華麗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