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將止戈山經營得井井有條,開了多家冷飲店之類的商店,甚至還在止戈山推出了一家廣播電臺,還拿出了收音機往外賣。
收音機這個項目,他其實是早就想上的,這個位面的文化娛樂單調得可怕,大戶人家有個喜喪之事,請戲班子來唱三天戲,都能跟過年似的。
但是在此之前,他覺得貿然推出廣播電臺,實在太高調了,時機不算成熟。
可是到了現在,他已經被通訊系統的風波卷了進去,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不可能繼續低調了,那么,也就該推出個新產品了。
廣播電臺其實沒啥可播放的,就是評書在這個位面同樣被稱為說書。
說書這種事,在止戈縣城就有,但是縣城的說書先生不行,經年累月就是那么兩部書,翻來覆去地說,而且還得必須買茶喝,才能坐著聽。
府治息陰城的說書先生就要多一些,說的也多一些,不過大致來說,他就是靠著嗓子傳播,就算聲音足夠大,又能有幾個人聽得到?
更別說,這說書先生是很看重經濟性的,在自家的場子說書,一定就要爭取不讓鄰居的場子聽到我是為自家的場子攬生意,客人到了你那里,你也未必感激我,我何必呢?
止戈山這邊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馮君買來了一百多個話本,找了一個人說書,然后讓每天在電臺里循環播放。
止戈山每天播放三個長篇評書連載,其他時間段重播,三次播……
馮君發現,《尋情仙使》里寫的真沒錯,想從文化的角度攻略一個信息落后的位面,廣播電臺真的是再好不過的利器。
止戈山廣播電臺每天播三個長篇連載,第二天又播另外三個長篇,也就是兩天播六個長篇,而且第一天播的三個長篇,第二天會在固定時間里重播一遍。
由此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這種偏僻的地方,平日里說書先生都懶得路過,隔三五個月看一場戲就算過年,現在居然迎來了電視劇頻道……
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止戈山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五萬這固然是跟天氣變熱,大家紛紛出來活動有關,但是人數的暴增,還是跟廣播電臺的推出,有直接的關系。
甚至還有兩百里之外的人聞聲趕來,為的就是聽一聽評書聯播這個位面的娛樂,實在是太匱乏了。
然而長篇評書就是個坑,這跟看戲是不一樣的,看戲的話,看一場戲就完了,而長篇的評書,是起點斷章班的鼻祖“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評說。”
因為止戈山的人口極大地增加,馮君不得不宣布了一些規定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進入山門的,山門之外,你們可以隨意駐留。
馮君的地盤其實是很大的,邊邊角角就能容納起碼十萬人,未被開發的地方占據了絕大多數,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不想往自己的地盤里再放人了。
所以他的地盤里,差不多有三千人被遷出。
這些都是在止戈山討生活,卻又沒有修建房子的人他們都是在租房子住。
(四月第一更,召喚保底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