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隨時身上都多了24斤的負重,無論做什么都比正常狀態下要多費一些力氣。
到了晚上下了工,王迪文第一時間找到“武癡林”,這次是要找他學拳。
沒錯,就是找“武癡林”學拳!
昨晚葉問的一番話點醒了王迪文,他認為自己完全沒有必要非得拜師學藝,只要學幾招實用的,練好了一樣不容小覷。
王迪文從小就幫著家里干農活,后來跑外賣也算體力勞動,所以他的身體底子并不差,比坐辦公室那些“亞健康”的年輕白領肯定是強多了。
而且他身高足有178CM,在21世紀只能算是中等身材,可是在民國時期就絕對算是大塊頭了。
所以當“武癡林”給他介紹了幾種拳法后,他立刻表示自己要學“八極拳”。
中國武術界向來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說法,“八極拳”絕對是中國功夫中最以剛猛著稱的拳法。
“八極拳”屬于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
這種拳法發力于腳跟,行于腰際,貫力道于手指尖,所以爆發力極為炸裂。
“武癡林”當然學過一些“八極拳”招式,不過他向來貪多而嚼不爛,所以連半桶水都算不上。
王迪文只向他學了“貼山靠”這一招,然后自己在后院里的大樹下練了起來。
“靠”是一種古老的技擊概念,是中國武術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源頭上看,在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里就出現過“攪靠”、“滾穿劈靠”、“穿心肘靠”、“靠身搬打”、“跤靠跌”等名目,足見在戚繼光的時代里,“靠”的技術理念便已相當豐富,用法多種多樣。
明代以后,流傳有序的傳統拳術里,“靠”法也同樣屢見不鮮,不過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八極拳”中的“貼山靠”。
從技術上來說,“八極拳”的靠分為“側靠”和“背靠”兩大類,其中“貼山靠”則屬于“背靠”,同樣是分為“全背靠”和“側背靠”兩大類。
這是近戰中一種突然背身靠擊之法,理想的境界是將對方擠在角落里,形成夾擊效果。
王迪文主要練的就是“側背靠”,與“全背靠”比起來,“側背靠”在一對一的實戰中更為實用。
貼身背擊畢竟是行險的招式,無論如何也需以正面對敵為基礎,也就是當面強攻硬上,一招制敵,否則反而有很大的危險。
而“側背靠”則可以盡可能地以正面對敵,至少視線不會離開對手,所以危險程度肯定比“全背靠”小一些。
“靠樁”本就是“八極拳”最為常見的輔助練習方式,所以王迪文上手很快,雙肩交替撞擊樹干,一時間后院里“砰砰”作響。
如此猛烈撞擊,先前幾下還無所謂,多撞幾下后,王迪文不由得咬牙切齒……這滋味可不好受!
不過他始終咬牙堅持,直到撞了整整500下才停了下來。
金山找一年之后就會如期而至,他又沒有按照常規套路去拜師學藝,自然得更加刻苦才行。
不過他對自己很有信心。
等到身體素質漸漸提升上來,再加上幾招剛猛無匹的“八極拳”功夫,在金山找手底下堅持1分鐘絕非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