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個很沉默的人,在我心里,他是個不太會表達自己的大老粗。”
“不過這個大老粗,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給我許多驚喜。”
“我對爸爸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逗我開心的時候,爸爸總會把眉頭一挑,咧著嘴對我笑。”
“其實小時候的我學習并沒有多好。”
“是爸爸,認為我在鄉下不會真正有出息的,所以,把我從鄉下接到了縣城。”
“為了給我更好的教育和關懷,一家三口的日子更窘迫了。”
“那時候的日子,很苦。”
“我們一家三口租住在一個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平房里。”
“廚房是大家共用的,一條狹長的走廊。”
“床也不夠大,爸爸就接了一塊木板在床邊,三個人勉強擠在一張床上。”
“媽媽在一家連鎖超市做保潔。”
“只有晚班,很是辛苦,每天白天睡覺也睡不好,還要照顧我的衣食住行。”
“我記得我第一次上學,就只用爸爸送過一次。”
“不是不想媽媽送我上學,而是心疼媽媽,想讓她多睡一會。”
“其實我自己也害怕。”
“就這樣,過了幾年,爸爸媽媽也攢了點錢,可是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剛要有點起色的家庭,徹底分崩離析。”
“爸爸,得上了癌癥。”
“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
“媽媽和爸爸攢的錢,根本就不夠治療的費用。”
“就這樣,爸爸為了不拖累我們,選擇了放棄治療,在家里保守治療。”
“媽媽也得抽出大部分時間在家里面照顧照顧爸爸,收入,自然沒有以前多了。”
“爸爸沒能挺過半年,就去世了,爸爸也因為爸爸的走傷心欲絕,沒多久就因為傷心過度,也跟著爸爸去了。”
“而我,也就成為了孤兒。”
“我,沒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一個叔叔。”
“叔叔對我并不好。”
“小時候經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叔叔家的孩子卻能吃得好穿的暖。”
“所以我小時候就沒有什么夢想,只是能或者就已經很好了。”
“萬幸,他們一家人還算有點良心,沒有斷絕我上學的路。”
“父母走后,讓我有了好好學習的動力,明明那時候不大,卻已經知道,學習就是我唯一的出路。”
“在我上高中以后,他們就以我爸爸的撫恤金花沒了為由,斷絕了和我的關系,也不想再供我繼續上大學。”
“所以我的大學都是自己一個人,打工學習讀下來的。”
“等我大學讀完之后,回來找叔叔一家人,卻發現他們早就已經不見了蹤影。”
“也許是我就終于上大學了吧,有了自理能力,他們迫不及待的搬走了。”
“終于甩掉我這個拖油瓶了。”
“我知道,其實爸爸的撫恤金并沒有想他們說的一樣已經一分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