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蒸汽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端以來,直到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世界上無數的聰明英才,始終無法堪破煉鋼工業那一層薄薄的窗戶紙。
這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就是將煉鋼工藝溫度提高300度,從半液態炒鋼法轉變為全液態煉鋼法。
自此以后,煉鋼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得到的鋼材質量穩定,就是這么簡單。
在1855年以前,人類能夠實現的冶金爐溫度最高不超過1400℃,那時的煉鋼方法是在半凝固狀態進行的,也就是所謂的;“半液態炒鋼法”(普德林法)。
普德林法是發展到工業規模的炒熟鐵法,產業革命后大規模鐵路建設初期所用的材料,就是用普德林法生產的熟鐵,然而這種方法生產率太低、勞動強度大、產品質量不高。
英格列斯王國現在的煉鋼情況,與上述的描述相差仿佛,基本上是同一個模板的兩個孿生子,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同時發生,讓人不得不嘆服,世界真奇妙。
事實上,只要把煉鋼爐子溫度再提高200-300℃,就能夠完全在液態下冶煉鋼,使煉鋼由古代冶煉轉化為現代生產?。
在羅德曼前世,至19世紀60年代初,一位名叫馬丁的法國工程師建造了第一臺西門子爐來冶煉鐵,終于實現全態下冶煉鋼,完成了向現代煉鋼工藝的飛躍。
它利用再循環的熱量,讓煉鋼爐達到1700℃,使金屬液化比普德林法煉鋼時間更長,可以使工人有更多的時間來添加精確數量的含碳鐵合金,將材料轉化為鋼。
而且由于額外的熱量,甚至廢鋼也可以熔化,生產效率大為提高。
到世紀之交,西門子-馬丁工藝,也被稱為平爐工藝,已經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一位名叫羅伯特·杜勒的瑞士工程師找到了更好的方法。他將純氧氣吹入爐內,發現它可以更有效地從鐵水中去除碳。
羅伯特·杜勒還發現,從上方向爐內吹氧,并將其再循環回到煉鋼過程中,這個過程也可以將磷分離出來。
該方法結合貝塞曼轉爐和平爐工藝的優點,使得鋼鐵產量又上了一個臺階,成本也降了下來。
現今:
在英格列斯王國的煉鋼工廠內,仍需要經驗豐富的煉金士把控煉鋼過程;
工人需要在高溫灼燒的惡劣環境下,用長柄鋼勺攪拌粘稠的半液化鋼汁,稱為“炒鋼”或“炒熟鐵”,炒鋼因在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好像炒菜一樣而得名,得到的鋼材質量不穩定,而且產量不高。
炒鋼的原料是生鐵,操作要點是把生鐵加熱到半液態,利用鼓風或撒入精礦粉等方法,令硅、錳、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鋼和熟鐵的成分范圍。
由于煉金士的經驗不同,費勁千辛萬苦煉制的可能是一爐好鋼,也可能是一爐熟鐵或者全部報廢。
而今
羅德曼擁有逆天的記憶,就是不可匹敵的Bug,**到沒朋友。
他意氣風發的盯著頹敗不堪的鋼鐵廠,似乎里面冉冉飛起了一只金鳳凰,將阿格蘭莊園廣闊天地照耀如金光閃閃,散發著無法掩蓋的光芒。
嘿嘿!
鋼鐵廠一旦重新投產,便會源源不斷的制造巨大財富,足可以武裝起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稱雄于王國北部。
金錢將不再會是最大的困擾,無糧不穩,無工不富嘛。